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急剧变动的20世纪中国,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全球化、国际化与网络化的潮流,中国发生了一系列社会变迁与深刻巨变,其中道德变迁和道德遭遇最为突出。当代大学教育能不能顺应这个道德转型,并在道德变迁中快速确立大学教育的道德立场与道德使命,事关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社会的深度变革源于利益主体的调整,而利益主体的变化必然引发政治格局、经济制度和文化态势的深层裂变。而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任何一个原因都能引起道德社会的巨大的震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科学技术深度革新,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消费方式、财富观念、工作方式、生存状态和道德理念也必须随着变化,面对这些冲击大学道德教育必须给予正面的道德回应。大学教育则是从理论上强化公民的良知的确证、外推、体认与践履。当代中国的道德变迁必然是历史道德的延续性变迁,而不是彻底的否弃基础上的建构。当代的大学道德教育必须把平等要求、主体性要求、契约要求与责任要求、生态要求与当下中国道德变迁结合起来,破解道德教育的困境,突破当代大学生德育的盲点,彻底改变“机械受众”的教育模式,全面提升大学道德教育的能力。从总体上说,中国的大学道德教育必须解答以下三个难题:(1)中国道德的世界化;(2)传统道德的现代化;(3)刚性道德的现实化与生活化。当代大学的道德教育必须走出孤岛,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性,回归生活世界,借鉴中外优良道德传统,实施责任与规范并举的教育理念,让大学生直面不同文化的冲突、价值观的碰撞、道德选择的困惑,迎接科学价值观、网络道德、经济伦理、道德心理的挑战,形成主体自觉、情感自归、在理性和感情的合力下,塑造出完美的人格特征,并最终形成为一种综合的大生态伦理观。只有这样,才能对抗西方的文化帝国主义与文化中心主义,才能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也才能培养出符合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所需要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