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戏曲唱腔的抑扬起伏,与唱词的平仄声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以板腔体剧种唱词字声与腔格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对明代以来戏曲演唱的依字声行腔原则进行反复的剖析与叩问。本文为探究板腔体剧种字声与腔格关系与曲牌体的异同点,挖掘造成这些异同点的深层原因,以几个不同种类的剧种为例,进行了对比研究。正文分为以下三章:第一章为“曲体文学字声与腔格关系的发展”。本章广借他山之石,认为唐宋以来,词、曲等音乐文学的词乐关系大体分为两端——民间不律之曲以腔传辞,词乐关系较宽松;文人律化词曲至宋元已有依字声行腔的规范,词乐关系谨严。降至近代,昆曲依然严格地遵循依字声行腔原则,字声是腔格的决定性因素;而川剧作为声腔复杂、民间性强的剧种,则只有部分昆腔和高腔行腔依赖字声,“帮”唱、弹戏腔、胡琴腔和灯调的腔格走向,虽依然会适当考虑字声,但唱腔音乐本身已初步具备一定独立性。第二章为“成熟板腔体剧种字声与腔格的关系——以京剧为例”。本章结合相关研究论著,详细分析京剧唱腔谱例,认为以京剧为代表的板腔体戏曲剧种,其字声与腔格的关系与以昆曲相比,有更大的灵活性。京剧唱腔虽受到唱词字声的影响,但实际唱腔中也存在着很多腔格突破唱词字声限制的现象。因此,唱词的字声仅仅是腔格的一个制约因素,而非决定性因素。这种现象体现了以京剧为代表的板腔体戏曲剧种的音乐本体性,字声与腔格是既相互配合又各自独立的关系。第三章为“新兴板腔体剧种字声与腔格的关系——以越剧为例”。本章突破学界研究现状,从足量原始唱腔材料中抽丝剥茧,提出越剧字声与腔格的关系,是松散而从未游离的;越剧各字声唱词常用、惯用、宜用的腔格,在分布上具有分散性,在使用上具有变通性。越剧字声对腔格的制约,与昆曲相比,已臻宽松。对腔格有影响的因素既有表层因素,也有深层因素;既有音乐形式的影响,也有文化传播等因素的影响,远不止字声一端。总之,依字声行腔的内涵,是发展的,是变化的,也是灵活的。不同时代、不同剧种依字声行腔的法则、方式、程度均有差异,这种差异体现着明清至今戏曲文、乐主从关系的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