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了解噻虫嗪及其相关制剂在农田施用后,其有效成分噻虫嗪和噻虫胺在农田土壤中的残留消解状况,通过添加回收率实验建立了同时检测噻虫嗪和噻虫胺在土壤中残留量的分析与检测方法,在此基础上采用室内模拟法研究了噻虫嗪和噻虫胺在两种不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另外还通过批量平衡法研究了噻虫嗪和噻虫胺在不同土壤和黏土矿物中的吸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这些研究将为评价噻虫嗪和噻虫胺的生态环境影响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本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UV),建立了同时检测噻虫嗪和噻虫胺在农田土壤中残留量的检测方法。土壤样品用乙腈提取、经盐析后用HPLC-UV检测。HPLC-UV测定条件为:流动相V(甲醇)∶V(水)=30∶70,流速0.9ml/min,紫外检测波长为260nm。在0.051.00mg/kg添加水平下,样品中噻虫嗪的平均回收率在76.7%86.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n=5)在3.1%4.9%之间;噻虫胺的平均回收率在90.7%92.9%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n=5)在2.5%7.8%之间。噻虫嗪和噻虫胺的最小检出量均为2.0×10-10g。该实验方法过程简单,符合农药残留分析的技术要求。(2)通过室内实验模拟噻虫嗪和噻虫胺在河潮土和第四纪红土红壤中的消解动态;结果表明:噻虫嗪和噻虫胺在土壤中的的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Ct=C0e-kt。噻虫嗪在第四纪红土红壤和河潮土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36.28d和21.65d;噻虫胺在第四纪红土红壤和河潮土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29.87d和16.11d;噻虫嗪和噻虫胺在第四纪红土红壤和河潮土中均较易降解,属于较易降解农药。(3)通过批量平衡法研究了噻虫嗪和噻虫胺在湖南两种典型农田土壤(第四纪红土红壤和河潮土)中的吸附行为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河潮土吸附两种农药的能力更强,噻虫嗪和噻虫胺在两种供试土壤的吸附规律表现为噻虫胺比噻虫嗪更容易被吸附。噻虫嗪和噻虫胺在两种供试土壤中的吸附等温线均能用Linear模型、Freundlich模型和Langumir模型表示,其相关系数均在0.8698以上,达到显著水平(P≤5%)。噻虫嗪和噻虫胺的吸附等温线呈“L型”,为非线性。随着pH的增大,噻虫嗪及噻虫胺在两种土壤中的吸附量呈递减趋势;噻虫嗪和噻虫胺在两种供试农田土壤中的吸附趋势变化大致相同,在25℃时达到吸附最大值。(4)通过批量平衡法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噻虫嗪和噻虫胺在六种黏土矿物中的吸附行为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噻虫嗪和噻虫胺在六种供试黏土矿物中的吸附平衡时间在16h-24h之间。噻虫嗪及噻虫胺在六种供试黏土矿物中的吸附均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方程。噻虫嗪和噻虫胺在六种供试黏土矿物中的吸附等温线与Freundlich模型拟合结果最好,其相关系数均在0.9371以上,达到显著水平(P≤1%)。根据Freundlich方程式中1/n的大小得出:噻虫嗪和噻虫胺在六种黏土矿物中的等温吸附线为“S型”。吸附等温实验结果表明被吸附量与溶液浓度呈正相关,即浓度越高,被吸附量越大。随着pH的增大,噻虫嗪及噻虫胺在六种黏土矿物中的吸附量呈递减趋势;噻虫嗪和噻虫胺在六种黏土矿物中的吸附趋势变化大致相同,在25℃时达到吸附最大值。(5)采用批量平衡法比较了几种不同类型吸附材料对噻虫嗪和噻虫胺在两种供试农田土壤中吸附效果,结果发现:其吸附效果从大到小排序为:竹炭>水稻秸秆炭>木炭>稻壳炭>壳聚糖>β-环糊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