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3S技术的乌鲁木齐河流域云杉天然林水源涵养功能定量评估

来源 :新疆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long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源涵养是森林的重要生态功能,以往对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的研究大多基于林分尺度或坡面尺度,量化流域尺度森林水源涵养功能,既是水资源管理的需求也是多年来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的瓶颈。围绕乌鲁木齐河流域云杉天然林水源涵养功能定量评估问题,本文就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1云杉林与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坡向)关系的定量研究;2云杉林潜在分布区定量研究;3流域森林变化与水文响应定量研究;4基于InVEST模型的流域水源涵养功能定量评估。上述研究将为天山中部云杉林合理经营管理及客观评定流域尺度云杉林水源涵养功能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基于3S技术的乌鲁木齐河流域现有云杉林与地形因子关系定量研究表明:(1)云杉林分布面积大小与海拔服从韦伯函数分布,83%的云杉林分布在海拔2000~2600 m,海拔2200~2400 m是其最宜分布区;(2)云杉林在坡向上的分布受生境综合指数制约,在生境综合指数最优(0.7~0.8)的阴坡分布58.93%的云杉林,在西北坡和东北坡分布30.25%云杉林,在生境综合指数最低(0.3~0.4)的阳坡则无云杉林分布;(3)使用高斯函数可定量刻画云杉林在不同坡度上的分布状况,83%的云杉分布在坡度16°~45°之间,陡坡(26°~35°)云杉分布频率最大,达35%。基于实地调查数据与GIS空间建模技术构建的生境指数模型,对云杉林潜在分布区的预测表明:(1)研究区有7.01×103 hm2的林地下限带、林间空地及阴坡半阴坡区域可作为云杉潜在分布区(占研究区总面积6.37%),是未来林地的发展空间;(2)基于生境指数模型模拟的云杉潜在分布区与现有云杉林分布区生境条件差异不显著,与云杉林不可分布区生境差异极显著。基于SWAT模型,对设定流域不同面积云杉林的水文响应分析表明:(1)SWAT模型能较好的模拟乌鲁木齐河流域月径流过程;(2)在林地状况恒定前提下,影响模型模拟最敏感参数为CN2,率定期与验证期R2和Ens均高于0.85、相对误差|Re|均小于5%,模型模拟精度较高;(3)在相同气象条件下,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云杉林变化与径流量呈线性相关,云杉林面积每增加1%,三种年份径流量分别减少0.22 m3/s、0.21 m3/s、0.16 m3/s,且在丰水年和平水年径流增加更显著;(4)随着流域云杉林面积的减少直至消失,径流差异的变异系数、波动范围变化逐渐增大,当林地覆盖率由14.54%到0%,径流波动范围扩大6.16倍。基于InVEST模型对流域尺度水源涵养功能定量研究表明:(1)InVEST模型可较好的评估流域尺度水源涵养量。通过InVEST模型的模拟,乌鲁木齐河流域云杉林区水源涵养总量为4.93×106 m3,占研究区水源涵养总量(2.41×107 m3)的20.46%,林区平均水源涵养深度为54.25 mm;(2)云杉林区水源涵养量的贡献率与森林面积密切相关,其水源涵养量贡献率在海拔、坡度、坡向上的分布与云杉林的空间分布格局一致;而每公顷水源涵养量则随海拔升高先增大后降低、随坡度增大而降低,越接近阴坡,水源涵养能力越强;(3)研究区各地类中以林地水源涵养能力最强(每公顷水源涵养量为544.78 m3·hm-2),随着云杉林覆盖率的不断增加,水源涵养功能不断增强,平均水源涵养深度、水源涵养总量及单位面积涵养量均呈增加趋势,云杉林面积每增加1%,研究区与云杉林区水源涵养总量分别增加0.437×106 m3、0.522×106 m3;因此,加强对研究区云杉林的保护与抚育管理,才能使森林发挥持续稳定的水源涵养生态服务功能。
其他文献
盐害、干旱、极端高低温等非生物胁迫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因此研究阳离子转运蛋白基因LCT1的功能,进一步探讨其参与耐盐性的机理,培育可以耐盐的优良小麦品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麦LCT1是从小麦cDNA表达库中筛选的可互补酵母菌K~+吸收缺陷型G19的低亲和性阳离子转运蛋白基因(Schachtman et al.,1997),本实验室王玉峰等已经获得LCT1基因及剪接变异体LCT1-2,LC
  花青甙显色强度是DUS测试中一个常用的性状,其表达状态容易受到光强度变化影响。基于对DUS测试使用的性状须满足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充分一致和可重复的要求,开展光诱导花青甙
会议
论文研究缘于阈值理论的启示,将阈值的概念引入到水文水资源领域中来,并重点开展了水生态阈值、水环境阈值以及水资源阈值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 (1)在论述阈值理论及太湖流域
弧形钢闸门主框架是特定约束条件下的钢框架,钢框架稳定性的研究是钢结构研究领域中一个主要课题,尤其对现实具体工况下钢框架结构稳定性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完善。现行SL7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