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PTZ主动摄像头的类目标检测定位系统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miss3yoy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摄像头的智能化视频监控是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研究领域。这样的系统综合性强,涉及到图像处理、通信技术、工业控制等多方面的理论知识。本论文旨在构建一个多PTZ摄像头的类目标检测定位系统,在设计系统各个模块方案的过程中,先后研究了目标检测、目标交接、摄像头调度等多方面的技术。本论文所做的主要工作为:1.阐述分析利用多PTZ主动摄像头进行目标检测定位的理论依据,分析其整体架构以及实现各模块功能所利用到的技术。2.研究分析了单路摄像头下的目标检测和目标跟踪方法。根据本文设计系统的需求,分析选择了适当的检测与跟踪方法。针对目标检测,研究了光流法、帧差分法以及背景建模法;针对行人检测,提取HOG特征,在INRIA库里采集正负样本分类训练,得到SVM分类器,根据本文设计系统的实际情况,避免在图像上移动检测窗口检测行人,而是将检测到的目标区域缩放以适应检测窗口大小,进行目标是否是行人的HOG+SVM判别。针对目标跟踪,主要研究了粒子滤波算法和CamShift算法。3.研究了多摄像头间目标交接方法。对多路视频间的目标交接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对于多路视频间具有重叠视野区域的情况,采用平面单应性矩阵来进行目标交接。提取重叠视野区域内的SIFT特征点对,利用RANSAC算法剔除误配点对,求得单应性矩阵,利用单应性矩阵进行目标交接。针对原算法应用于目标分布比较密集的情况下的不足,本文设计的解决方案是将目标的色度特征、目标所在区域的SIFT特征经过D-S证据理论融合来进行目标交接,以增强其鲁棒性。对于没有重叠视野的目标交接问题,使用D-S证据理论通过目标特征融合的方式进行目标交接,本文根据设计的系统的实际情况选取了目标的SIFT、色度、形状这三种特征进行特征融合。4.研究了目标定位方法。为了避免繁杂的摄像机标定工作,本文通过多个摄像头的相对位置,利用多路视频目标定位算法,计算出目标的坐标。5.研究了摄像头网络的协同调度方法。研究了基于MDP的多摄像头协同调度算法,本论文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了改进,将目标的优先级引入其中;研究了基于POMDP的多PTZ摄像头协同调度算法,同样对其改进,引入目标优先级。6.设计了一个多PTZ摄像头的目标检测定位系统,并简单验证其有效性。
其他文献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s)是由分布在其中的传感器节点通过自组织过程形成的网络,节点通过相互之间的通信共同完成对网络中监测对象的相关数据信息的采
随着当今无线局域网的使用日益普及,一方面网络传输速率发展迅速,目前无线局域网的传输速率已经超过1Gbps,另一方面无线局域网所传输的业务需求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加之与3G
随着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智能移动终端的逐渐普及,网络视频业务的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网络视频业务虽然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但
近年来地球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环境问题,节能、降耗、减排成为了大势所趋。随着移动通信系统的高速发展,日益壮大的网络规模,数以千万的基站数目,将通信行业的耗电量推向了历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在无线通信领域以及“物联网”概念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以2.45GHz频段为主的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在国内外刚刚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为了获得更大的性能优势,往往需要准确的估计出无线信道参数。目前常用的信道估计方法可以归纳为三类:基于训练符的信道估计方法、盲信道估计方法和半盲信
人脸检测是计算机确定待测图片中人脸的位置、大小的一种技术,同人脸识别相结合共同构成自动人脸检测与识别系统,在身份鉴别和权限控制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人脸检测与识别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作为对未来信息化影响巨大的技术之一,其研究前景广阔,应用空间巨大。在实际应用中,观测者最关心的就是传感器网络中特定事件的发生地点以及传感器网络监
LTE-A系统在数据速率、频谱效率、时延等方面具有比LTE系统更高的需求。为了达到LTE-A的性能要求,3GPP提出了多用户MIMO、多点协同、载波聚合和中继等增强型技术。其中,中继
当今社会,由于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对信息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像系统因为其直观性、可靠性在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和普及。由于系统设备的物理局限性、传输介质的局限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