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稠油资源储量丰富,其开发利用关乎能源安全和世界稳定。稠油大规模开采的前提是降粘,传统的降粘方法(稀释法、加热法)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新兴的降粘方法(电磁波降粘法、微生物降粘法等)技术尚不成熟。化学降粘技术优势明显,潜力无穷,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根据降粘机理的不同,分别合成了油溶性降粘剂和水溶性降粘剂,并用红外、核磁对合成的降粘剂进行了表征分析。然后,参照稠油降粘剂的评价标准分别对油溶性和水溶性降粘剂进行评价,并与商品降粘剂对比,判断是否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最后,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对乳化降粘剂进行复配,改善其乳化降粘效果,最终探索出了具有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的复配配方。以油酸、N,N-二甲基-1,3-丙二胺、1,3-丙磺酸内酯为原料,先后经过酰胺化反应和季铵化反应制备出一种具有表面活性的磺基甜菜碱油溶性降粘剂。核磁、红外表征分析证明合成物与设计分子结构一致。将合成的磺基甜菜碱用混合芳烃(馏程80~170℃)配制成质量分数为10%的YJN-1油溶性降粘剂。10%加剂量下,YJN-1对1#和2#稠油的降粘率均在90%左右;5%加剂量时,对140Pa·s的超稠油的降粘率可达85%,降粘效果优于商品降粘剂。与商品降粘剂对比发现,YJN-1对于高粘度稠油的降粘更好,降粘效果稳定,降粘率随温度波动较小。以丙烯腈、十四烯、发烟硫酸合成了表面活性单体2-丙烯酰胺基十四烷基磺酸(AMC14S),核磁、红外表征分析证实所得产物与目标分子结构一致。设计正交实验,优化AMC14S与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的聚合条件,在最佳的聚合条件下制备AMC14S/AMPS共聚物(PMS),然后评估其乳化降粘效果。1500ppm加剂量下,对胜利稠油的降粘率可达99.5%,沉降脱水率达98.7%,乳状液性能稳定。耐温抗盐性能好,160℃下处理24h后,对降粘效果几乎无影响,85000mg/L矿化度下,降粘效果依然很好。2-丙烯酰胺基十四烷基磺酸钠(AMC14SNa)具有很强的乳化能力,但加剂量少于300ppm时,乳状液稳定性略差。将AMC14SNa与实验室自制稠化剂按质量比1:1复配,大幅提高了乳状液的稳定性。复配后300ppm加剂量,降粘率高达99.73%,沉降脱水率达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