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首先利用差速贴壁法分别从出生7天后(7 days post parturition,7dpp)的新生小鼠以及4周龄(4 Weeks,4W)的青春期小鼠卵巢中分离、富集OSCs,分别命名为7dpp-putative OSCs以及4W-putative OSCs,经过体外培养传代、细胞形态观察、碱性磷酸酶染色、RT-PCR标志基因表达水平检测、细胞免疫荧光染色、体内卵巢移植实验以及转录组测序(RNA-seq)等技术手段,鉴定、分析从不同周龄小鼠卵巢中分离获得的细胞生物学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在体外培养过程中两种细胞在形态上具有很大差异,7dpp-putative OSCs形成串状克隆,细胞连接紧密,经过传代培养后细胞增殖聚集成簇;4W-putative OSCs部分细胞聚集形成较为立体的克隆,经过传代培养后克隆逐渐变为扁平上皮状。在基因表达水平上,7dpp-putative OSCs表达Oct4、Blimp1、Ddx4等生殖干细胞标志基因及蛋白,而4W-putative OSCs不表达Blimp1基因,同时Oct4、Ddx4表达水平较低,但Ifitm3、Cdh1表达水平较高。RNA-seq结果表明两种细胞基因表达模式差异显著,7dpp-putative OSCs中高表达的基因显著富集与生殖细胞、干细胞生物学过程,而4W-putative OSCs高表达基因显著富集于上皮细胞迁移、增殖相关的生物学过程。卵巢体内移植实验结果表明,7dpp-putative OSCs可以在体内卵巢分化形成卵子,而4W-putative OSCs并不能分化形成卵子,因此7dpp-putative OSCs是真正意义上的雌性生殖干细胞。本论文进一步分析了从出生后7天的小鼠卵巢中分离获得的OSCs是否具有在体外分化形成卵子的能力。在该部分,本论文从出生后7天的GFP小鼠卵巢中分离OSCs,并命名为7dpp-GFP-OSCs。与野生型小鼠(GFP阴性)卵巢体细胞体外共培养,通过形态学观察、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卵胞浆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以及Sycp3免疫荧光染色等方法,鉴定7dpp-GFP-OSCs是否能够与卵巢体细胞聚合形成重组卵泡以及7dpp-GFP-OSCs在体外是否可以通过减数分裂分化形成具有产生后代能力的卵母细胞。结果发现,7dpp-GFP-OSCs可以由有丝分裂转变为减数分裂,并能够与卵巢体细胞在体外聚合形成重组卵泡,经过体外培养,重组卵泡可由原始卵泡逐渐发育至有腔卵泡,体外成熟后,重组卵泡来源的卵子可以释放第一极体,发育至MII阶段,成熟率超过65.00%。卵子经过卵胞浆单精子注射及胚胎移植后,可以获得健康子代。最后本论文利用RNA-seq及荧光定量PCR分析了小鼠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s)、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PGCs)以及OSCs之间的基因表达差异,结果表明在多能性相关基因表达水平上,OSCs显著低于ESCs,其表达水平与PGCs相近;在生殖细胞特异基因表达水平上,OSCs高于ESCs,与PGCs相近;在减数分裂基因表达水平上,OSCs显著低于PGCs。综上所述,本论文证明了新生小鼠的卵巢的确存在OSCs,这类OSCs不但能够在体外进行复制增殖,而且也能够进入减数分裂分化形成卵子,与卵巢体细胞共培养后可以发育形成重组卵泡,并完成卵泡体外生长、卵母细胞成熟,分化产生具有受精能力的正常卵子。本论文的实验结果为研究哺乳动物卵泡发育、卵子发生等研究奠定了一个技术平台,也为进一步研究女性卵子、卵泡发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