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益中大学生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heng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媒体解放了受众的思想,使我国进入全民公益时代,而微信的迅速崛起则让每个人都成为微信公益的主体。微信与公益事业的紧密结合,改变了受众的公益认知,丰富了公益参与方式,创新了公益参与行为。大学生是伴随社交媒体成长的一代,作为社会上素质相对较高的群体,其具备参与微信公益活动的基本条件。相关研究发现,对公益事业的良好感知是影响捐赠动机和行为的重要变量。基于此,本研究从受众分析的视角出发,以促进个人公益参与为宗旨,将公益参与者置于研究中心,分析微信公益情境下的个人参与行为,探究影响大学生微信公益参与行为的相关因素。首先,通过焦点小组访谈、开放式问卷的研究方法,识别了影响大学生微信公益感知的两个维度:微信公益事项属性感知和公益氛围感知,并将大学生微信公益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界定为三个维度:微信公益事项属性、个人行为动机、外部环境因素。其中,微信公益事项属性包括可参与性、内容感染力,创新性、可信度;个人行为动机包括同情他人动机、获得认同动机、社会交往动机和公民责任动机;外部环境因素包括社会氛围和公益氛围。其次,三大维度影响因素与大学生公益参与行为关系的研究结果显示,微信公益事项属性、个人行为动机、外部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公益参与行为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大学生公益浏览行为和贡献行为的影响作用具有差异性。其中,可参与性、内容感染力、可信度对其公益浏览和贡献行为具有积极影响,创新性只对个人公益浏览行为产生影响。社会交往动机对大学生公益浏览和贡献行为具有积极影响,同情他人动机、获得认同动机仅对个人浏览行为产生影响,公民责任动机对大学生公益浏览和贡献行为的影响都不显著。公益氛围质量对大学生公益浏览行为和贡献行为都具有影响,但公益氛围强度仅对公益浏览行为产生影响。最后,通过分析微信公益事项属性与大学生公益动机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发现,对微信公益事项属性的良好感知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公益参与动机,进而促使其实际公益行为的发生。基本遵循“微信公益事项属性感知—公益动机—大学生公益参与行为”的内在逻辑关系。其中内容感染力有助于激发公益参与者同情他人、获得认同及其公民责任动机,可参与性、可信度有助于同情他人、公民责任动机的激发,创新性有助于激发公益参与者获得认同的动机和社会交往的动机,此外可参与性也提高了大学生的社会交往动机。这说明,大学生微信公益参与行为具有复杂性,其结果来源于各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因此,公益组织者在微信公益策略制定时,应根据公益活动的差异制定不同的管理方针,设计具有针对性、计划性、综合性的公益营销方案,影响公益参与者的公益感知,激发个体公益参与热情,提升我国网络公益管理的科学性。
其他文献
日语是一种“省略”较多的语言,这已经成为一种定论。日本文言语法学家松尾舍治郎曾把“省略”列为日语的三大特色之一。在日常会话的很多场合中,说话人虽然没有把话说完,但
机器人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已经广泛应用在工业、农业、军事、医疗等各个领域。机器人的应用不仅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对于一些复杂危险的作业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85岁。半年前因急性心肌梗死在我科行冠脉介入,冠脉造影提示:3支血管弥漫性病变,在前降支植入支架1枚。本次因活动后气促2周再次入院,考虑心力衰竭所致
工程技术科学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样式,伴随全球化进程和国际社会分工的加剧,这一影响更多的被人关注和接受。工程教育作为工程技术科学传承、创新的重要载
目的探讨西安市高校女教师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状况、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及睡眠质量的情况及其关系。方法采用自制的围绝经期综合征调查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
<正>一、选题背景由于改革开放水平的快速提高,教育成为振兴民族、提高核心竞争力领域的关键影响,也成为了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创新教育,保证教育水平,培养具备变革思想及操
会议
本文根据聚丙烯(PP)在汽车用树脂上的广泛应用与实际需要,对其进行增强与增韧改性的研究。采用新型环保纤维材料玄武岩纤维(BF)对聚丙烯进行增强改性,采用以聚苯乙烯为末端段
为了解决老旧填埋场中填埋气无组织释放带来的环境问题,提出的以生物炭为介质的生物覆盖层,除了能提高CH4氧化能力之外,还可以吸附土壤中以CH4和CO2为主的温室气体。通过批量
移空技术是由北京中医药大学刘天君教授首次提出的一种本土化心理疗法,是东方古老的气功疗法与西方现代的心理治疗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该疗法首次发表在2008年第五届世界心理治
<正>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脑白质异常改变,是Hachinski等于1987年首先提出的一个影像学术语,用来描述头部CT检查时所见的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