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文学翻译领域,风格的翻译一直都是古今中外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同时随着文体学的不断发展,不同的文体学分析模式给研究者们带来诸多灵感。文学文体学作为其中的重要分支,对文学翻译研究,以及培养译者或翻译研究者的文体意识,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其核心分析模式在于借助语言学的方法论,阐释作者如何通过其语言选择来表达及加强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本文选取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四个英译本,借助文学文体学的分析模式对这四个译本进行细致的比较分析。《阿Q正传》是一部风格鲜明的讽喻小说,讲述了辛亥革命时期生活在未庄的农民阿Q的故事,其最大的特点在于精神胜利法。其译本丰富,其中王际真译本,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本,莱尔译本,以及蓝诗玲译本各具特色。本文基于文学文体学分析模式,从语言形式,叙述技巧,言语和思想表达层面比较四译本的文体差异,以期探讨不同翻译方法选择对源文本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的再现程度的影响。本文通过一定数量的案例对比分析发现,四个译本均展现不同的“忠实性”特征,但就本文所依据的“忠实”源文本,具体来说就是“忠实”具有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的语言表达这一衡量标准来说,相较于王际真译本和蓝诗玲译本,莱尔译本和杨宪益译本通过不同的“忠实”方式,再现或者保留了与源文本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相关的语言形式和内容。莱尔译本的突出特点在于其语言张力,对文化内涵的深度阐释,对目的语语言形式的顺应,和对源文本语言风格的忠实性再创造,因此有助于主题意义的深化和美学价值的再现。杨宪益译本突出的特点在于对源文本语言形式和内容的准确对应和译者克制,因此有助于源文本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的保留。分析表明,不管采用何种翻译方法或策略,译者都应具有文体意识,尤其注意和源文本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密切相关的语言形式和内容,尽可能传达源文的文体风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