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解构主义翻译观下的“忠实”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stt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构主义兴起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德里达(1930-2004)是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本意在于借翻译问题思考哲学问题,其核心观念为“延异”。德里达的解构是去中心,消除二元对立的解构。借此,他重新定义了译者与作者的关系,以及译文与原文的关系,丰富了“忠实”的含义。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虽未指出具体的翻译策略,但其哲学思考在当代翻译研究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论文将以《凌节生回忆录》(原英文名为Ling Zai Roaming the World: Reflections of an International Civil Servant, Not an Autobiography,原英文名简称Ling Zai Roaming the World)为译例,简要分析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结合理论与实践,探究在翻译过程中何为“忠实”,如何“忠实”。本论文有五个章节。笔者将在第一章引言中阐述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目的,并简要介绍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和《凌节生回忆录》。笔者将在第二章中,围绕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消除作者中心,侧重理论,结合实践,论述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下的“忠实”存在两个维度。在第三章中,笔者将从这两个维度出发,侧重翻译实践探讨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下的“忠实”具有实际的合理性,证实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与实践紧密结合。在第四章中,笔者将从《凌节生回忆录》翻译实践的角度重新思考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下的“忠实”。笔者将以上述的两个维度为切入点,试图从实践角度进一步深化“忠实”的含义。最后一章为笔者的结语。笔者将总结全文,就大众对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的两点误解做出解答,并提出译者与作者之间较为理想的合作关系。
其他文献
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上,企业出资人对经营者的绩效考核很容易流于形式。本文将国企领导人接受绩效考核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斯宾塞教育模型,以国企负责人在任期开始时自主申报的目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动词在俄语口语中的表情性。动词在人们的日常言语交际中大量使用,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然而语言学家并没有对口语中动词的表情性给予较为系统的研究。本
信息传递长期为官方垄断,新兴技术下形成的电信行业虽经历了四次拆分与合并,仍然存在着不合理垄断的方面。如何协调满足公共利益的需求和促进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公平竞争环
在其愈益广阔、愈益复杂的演进中,15和16世纪之交开始的现代国际体系史愈益形成其能动的常在机理和“运动模式”。对它们的首次揭示出自利奥波德·冯·兰克1833年的经典论文
重庆市作为西部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定位就是要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中上游的经济金融中心,从而更好地发挥经济中心城市的战略支撑作用,对外开发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尽管接受了标准剂量的氯吡格雷治疗,仍有部分患者发生缺血性心血管事件,称为氯吡格雷抵抗。氯吡格雷抵抗引起的广泛关注使个体化抗血小板药物成为这
人脸识别作为生物特征识别的一种,在公共安全、身份验证、自动跟踪、数字视频处理等方面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由于现代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进步,人脸识别技术已经成为人工智能领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被誉为21世纪的科学,是一种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已成为现代系统科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作为复杂系统的研究工具,复杂系统的建模和仿真方法目前还在
自解放以来飞速推进的城市化建设进程切实的改变了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与形态,同时也给城市的历史遗存与文脉带来了巨大的损害与破坏。随着综合国力的逐年提高,我国逐渐开始形
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智能手机对电视发射台进行监控。Google开发的Android平台极大的推动了智能手机的发展,此平台所提供的良好开放性能,为普及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