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人口老龄化有着人口基数大、比例高,老龄化速度快、程度不均,未富先老等主要特点。随着家庭结构的变迁,家庭“空巢化”逐渐成为老龄化问题的主要挑战。在农村地区,“空巢”老人群体的大量出现已经引起了学者深入研究。近年来,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农村“空巢”老人的物质赡养水平,精神赡养的地位逐渐显现并超过了物质赡养,成为了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主要方面。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在具体资料的搜集上使用了文献研究、结构式访谈调查方法。在调查对象的选取上,依据年龄、家庭结构两个维度,将“空巢”老人分为少子女(2个子女以内)和多子女(3个子女及以上)两类,并根据低龄、中龄、高龄的年序,在每种类型中各抽取一至两位“空巢”老人进行结构式访谈。调查一共选取了 H镇不同村社的10名“空巢”老人进行深入访谈,获得了较为全面的第一手资料。通过资料分析发现,农村“空巢”老人精神赡养存在着五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精神赡养重视程度较低;二是精神赡养供需分化;三是精神文化生活枯燥单一;四是精神赡养偏重家庭路径;五是精神赡养法制保障薄弱。在此基础上,结合精神赡养的内涵与社会支持行动建构,提出了以微观层面精神赡养支持网为主,宏观精神赡养支持网为辅的社会支持体系建设。微观精神赡养支持网包括“个人”和“家族”两个方面。“个人”方面有:(1)提升“空巢”老人自我慰藉能力,预防心理疾病;(2)提高“空巢”老人社会参与、满足成就需要。“家族”方面主要包括:(1)改善子女精神赡养的实践与方法,增强“空巢”老人情感支持;(2)统和家族资源,建立宗族内部的养老互助组织,实现养老的相互扶助。在宏观精神赡养支持网建构中,主要围绕“社区”和“社会”两个方面。“社区”方面的核心是助老文化的培育,主要包括:(1)开展邻里养老互助活动;(2)成立社区照顾志愿组织;(3)发掘本地社会资源。“社会”方面的重点在于法制建设和社会尊老文化教育。本研究着眼于农村“空巢”老人精神赡养问题的解决,透过社会支持理论视角,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农村“空巢”老人精神赡养社会支持体系。由于笔者学识能力有限,研究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能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农村“空巢”老人精神赡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