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苍术同源四倍体离体诱导与鉴定及其遗传变异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hmily26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在建立茅苍术无菌快繁技术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秋水仙素进行离体诱导,多种鉴定手段相结合,筛选出了茅苍术同源四倍体株系,并对其亲本和同源四倍体的遗传差异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及研究成果如下:1.本试验以野生茅苍术的新鲜种子为试验材料,用0.1%的HgCl2消毒后建立无菌系,采用正交设计法对茅苍术的增殖体系及生根培养基进行优化,并对试管苗移栽基质进行筛选。建立的最适消毒方法为:种子在75%的酒精中消毒30s后转入0.1%的HgCl2浸泡4min,种子发芽率达87%;茅苍术无菌系在MS+6-BA2.0mg.L-1+NAA 0.2mg.L-1的培养基中扩繁最好,30d的平均增殖系数达9.2±1.1;在1/2MS+NAA 0.2mg.L-1的培养基中生均生根率为82.6%左右,且根粗,移栽易成活;试管苗在蛭石基质中成活率达到91%左右,长势最好。本研究建立的茅苍术种苗快繁技术体系,为茅苍术同源四倍体的离体诱导奠定了实验基础。2.以茅苍术试管苗幼芽为外植体进行四倍体的离体诱导,采用形态鉴别、气孔观察、根尖染色体压片和流式细胞术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同源四倍体的鉴定。发现用0.2%的秋水仙素处理12h为诱导茅苍术同源四倍体的理想条件,四倍体诱导率达36%。经秋水仙素诱变后的疑似四倍体与二倍体在叶面积指数、叶长、叶宽等叶片的形态指标及保卫细胞叶绿体数、气孔大小、气孔密度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本试验共获得了 23个茅苍术同源四倍体株系,为进一步开展茅苍术同源四倍体的遗传机理研究提供实验材料。3.以茅苍术二倍体和四倍体的试管苗为试验材料,采用MSAP技术研究其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及模式变化。本试验选用20对选扩引物,在茅苍术二倍体和同源四倍体中检测到的基因位点数分别为520和527,其相应的扩增总甲基化率为56.92%和55.03%,四倍体基因组DNA全甲基化率低于二倍体,而半甲基化率高于二倍体;茅苍术四倍体DNA甲基化模式发生调整的基因位点占总检测位点的52.53%。本研究为深入揭示四倍体茅苍术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4.以一个茅苍术二倍体和5个同源四倍体株系为试验材料,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二倍体和同源四倍体茅苍术的遗传多样性。结果发现,采用5条ISSR引物检测到的34个扩增位点中,多态性位点占19个,多态性为55.6%;茅苍术ISSR扩增条带数与染色体数关系不大,同源四倍体株系扩增条带数有些多于二倍体株系,有些却少于二倍体;二倍体与四倍体的遗传距离及遗传相似系数差异较大。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三七总皂苷和三七复方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探索合理的治疗时机、剂量和疗程。  方法:通过电子检索和手工检索,经筛选纳入符合标准的研究。对纳入研究的方
目的:  在中国-东盟国际区域合作的背景下,对广西中医药产业进行SWOT(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分析,提出相应战略对策,为政府、中医药产业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从而推进广西中医药产
云南地不容(Stephania yunnanensis H.S.Lo)是一种云南省特有的植物,为防己科千金藤属植物,其块根是云南省民间民族常用药,味苦、辛,性温,有小毒,主治疟疾、痰吐倒食等。云南地不容中富含生物碱成分,是主要的活性成分,为进一步了解该植物中的化学成分,本课题对其乙醇提取物以多种色谱分离方法分离得到单体化合物17个,利用理化性质及波谱分析方法鉴定了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β-Si
目的:本实验选取马钱子与甘草(1︰1、1︰3、1︰5)配伍,研究马钱子与甘草配伍前后甘草酸、马钱子碱和士的宁含量的变化、毒理学及药效学的改变,探讨甘草的解毒作用及其作用机理,为甘
苯并吡喃及其衍生物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含氧杂环化合物,这些结构广泛存在于许多具有生理活性和药理活性的天然产物及其合成类似物中,由于该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菌、抗病毒、抗高血压、抗抑郁、抗氧化等广泛而显著的生物活性,具有潜在的药物开发前景,引起了有机化学家和药物化学家的关注。因此,研究含有苯并吡喃环的合成与反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主要分为三部分来具体进行阐述。第一部分,目标化合物合成方法的研究。以
学位
研究背景与目的:乌头汤源于东汉时期著名中医学家张仲景所编写的《金匮要略》,药方组成有:川乌、麻黄、芍药、黄芪、炙甘草五味药材。该方主要治疗关节疼痛,不可屈伸,素体寒湿的痹证,这与现代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炎等疾病症状相符。乌头汤在经历数代中医名家适时改革创新,加减配伍药物后衍生出许多新药方,如现代的李氏改良乌头汤、陈邦兴的细辛乌头汤、毛丽珠的二藤乌头汤等。但归其根源,张仲景所创乌头汤仍是上述方剂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