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代表性的短篇小说集《俄亥俄州温斯堡》(又译《小城畸人》)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对“荒原”主题的一次阐述。它由二十五篇独立的故事组成,其中包括一篇楔子,整本书看似松散,实际上有着一个统一的主题和一位表面上的“主人公”——乔治·威拉德。本文将结合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让-保尔·萨特的相关理论,从现代主义的角度对小说集当中的“畸形”人物进行分析。在《俄亥俄州温斯堡》中安德森给出了他对于“畸形”的定义。他指出是人们一直固守的绝对“真理”将他们自己变成了畸人。在字里行间,安德森流露了他对这一极度渴望爱与理解的特殊群体的同情。这些畸人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存在着严重的交际缺陷:他们在表达情感、思想和爱等方面显得极度地苍白无力。而究其原因,他们中的有些人深受所谓的正统道德观念的攻击和迫害,由此而产生了不安全感和恐惧感,不愿再向别人流露感情;有些人由于自身过于内敛的性格,不愿与外界有接触,对待生活也不愿意积极投入。这种性格弱点使得他们不可能对外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还有些人受诸多社会惯例的约束和限制,压抑自己的真实欲望,逐渐变得抑郁不振,最终丧失了通过语言和行动将自己的爱表达出来的能力。镇上的畸人通常都去接近年轻记者乔治·威拉德以寻求一种个人的宣泄,并希望通过和他的交流回归将他们隔离的集体。至于乔治本身,他既是一个处在生存困境中的畸人,又是一个在精神方面不断成长的非畸人,这体现在他在对畸人心声的倾听、对母亲的认识、对男女相处之道的态度和对自身处事能力的认识等方面的转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