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氮量对不同茬口冬小麦氮素利用特征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来源 :河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jian87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以“豫农211”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因素为玉米单作(M)、玉米大豆间作(MS)、大豆单作(S)3个茬口,副因素为N0(0 kg·hm-2)、N180(180 kg·hm-2)、N240(240kg·hm-2)、N300(300 kg·hm-2)4个施氮量,研究茬口和施氮量对冬小麦叶绿素含量、氮积累量、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籽粒品质及锌累积量、土壤含水量和无机氮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大豆单作及玉米大豆间作茬口冬小麦深层土壤含水量高于玉米单作,大豆单作茬口土壤硝态氮含量较高。2、在开花后期,玉米大豆间作及大豆单作茬口下,冬小麦叶绿素a、叶绿素b及叶绿素总量,高于玉米单作茬口,大豆单作茬口下冬小麦类胡萝卜素含量及叶绿素a/b高于其余两种茬口;施氮量和茬口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均有显著影响,拔节期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叶片>茎鞘,开花期表现为茎鞘>颖壳+穗轴>叶片,开花后7天表现为茎鞘>颖壳+穗轴>籽粒>叶片,灌浆中期(花后15天)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籽粒>茎鞘>颖壳+穗轴>叶片。3、在拔节期至成熟期不同茬口冬小麦各营养器官及籽粒氮素积累量,整体上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适量施肥有利于氮素的累积;同一施氮处理下,茬口处理间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偏生产力均表现为大豆单作>玉米大豆间作>玉米单作,且在N180和N240水平下均达显著水平。4、不同施氮水平下,与玉米单作相比,玉米大豆间作和大豆单作茬口冬小麦产量增幅分别为4.74%10.01%、5.12%17.05%,且均显著增加;茬口对小麦穗数及穗粒数均有显著影响,对千粒重影响不显著,与玉米单作相比,大豆单作和玉米大豆间作茬口穗数增幅分别为10%15%、4%19%,穗粒数增幅分别为2%21%、4%20%;施氮量对小麦穗数及千粒重有显著影响,对穗粒数影响不显著;不同茬口与施氮量的交互作用对穗粒数和千粒重差异均达显著水平;结合施氮量与产量拟合曲线方程,玉米单作茬口,冬小麦最佳经济产量施氮量和最高产量施氮量分别为243 kg·hm-2、262 kg·hm-2;大豆单作和玉米大豆间作茬口,最佳经济产量施氮量分别为196 kg·hm-2、210 kg·hm-2,最高产量施氮量分别为205 kg·hm-2、222 kg·hm-2;不同茬口下小麦蛋白含量和湿面筋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不同施氮水平间差异显著,施氮量对大豆单作茬口下冬小麦的容重影响较小,各施氮水平间无显著差异。
其他文献
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ulti-input multi-output,MIMO)技术作为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关键技术之一,由于其具有极大的性能优势而得到了广大专家学者的关注与研究。在大规模MIMO系统中,天线数目庞大,在理论分析时,通常假设天线的布置采用一维线性结构。然而,在现实应用中,由于此结构需要较大的空间,基站难以部署较大规模的天线阵列。因此,为了克服这一弱点,学术界和工业界都提出了将线性阵列
本研究对内蒙古退化典型草原1983年围封,1996年围封和未围封样地大型土壤动物和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组成进行调查,主要采用手检法和陷阱法,分析了各样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
在DIgSILENT/PowerFactory仿真软件中建立了双馈感应发电机(Double fed induction generator,DFIG)和实际电力系统模型,验证了不同短路点对风电场低电压穿越(low voltage ride thro
小城镇是统筹城乡的空间载体、把城乡联系起来的重要节点,也是一个结合了城市和乡村特征的综合体,另外小城镇还是发展现代化农业和新型工业化的平台。本文选择了宁波南部滨海
针对目前城市交通拥堵日益严重的情况,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及管理策略,是当今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一个发展趋势。本文以广州智能交通管理指挥系统项目为背景,研究在该项目中如何利
阐述芝麻对环境的要求,并介绍无公害芝麻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基地选择、品种选择、整地施肥、适时播种、合理密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内容,以期能够为无公害芝
增材制造核心技术及工业化应用对于推动智能制造,提升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如何准确量化增材制造技术成形后涂层内的残余应力,实现残余应力的精准无损检测是增
第一部分胸腺上皮性肿瘤简化病理分型CT特点分析目的:探讨纳入本回顾性研究的胸腺上皮性肿瘤(thymus epithelial tumors,TET)患者简化病理分型CT表现特点及术前CT预测TET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