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蝇王》是威廉·戈尔丁于1954年发表的著作。许多批评家都曾从不同的角度对这部小说进行过分析。其中,原型批评理论是最常运用的理论之一。戈尔丁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原型意象以及原型人物。原型批评理论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最为重要也最为流行的文学理论。其中弗莱是对原型理论做出突出贡献的代表人物之一。弗莱曾经对原型做出过定义。他认为,“原型是一个人物,一个意象,一个叙述定势,是一种典型的或重复出现的意象”。此篇论文主要运用了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并立足于西方基督教文化及古希腊神话故事,对《蝇王》的原型意象和原型理论进行分析。首先,论文的引言主要介绍了作者人生经历和小说的主要情节。此外还简单回顾了原型批评理论的发展过程。正文的第一章主要用原型理论分析了戈尔丁在《蝇王》这部小说展现的人性黑暗的一面。比如说杰克,具有酒神的人物原型,代表着深藏在人类本性里的邪恶和野蛮。论文的第二章主要运用原型理论分析了小说中体现的人类世界光明和未来的一面。小说中西蒙这个角色,作为替罪羊原型,他被同伴残忍杀害并被献给了蝇王。尽管他死了,但他的死具有重要的赎罪意义,给人类带来了希望。论文的第三章则是分析了戈尔丁在小说中展现的重要主题。首先,很明显的是作者对人类本性邪恶与野蛮毫不留情的揭露。一群小男孩在远离人类文明社会之后,很快就失去童真,沉迷于狩猎杀戮,最后竟然开始自相残杀。但更重要的主题是,人类未来并不是完全黯淡的。尽管大多数男孩屈服于人性中的黑暗势力,但拉夫坚持了信仰,并从西蒙的死这件事实现了救赎。他在小说结尾中的获救象征了人类的希望。本篇论文的论点在于强调分析《蝇王》这部小说的光明的一面。此前有关《蝇王》的大部分论文认为,戈尔丁已经对人类未来完全失望了,这部小说完全讲述了一个悲剧故事。但这篇论文观点是人类未来的希望仍然存在,戈尔丁想要的是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自满,却忽视了社会进步背后隐藏的危险。所以,威廉·戈尔丁想要向人类发出警告,并找寻新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