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视角探析“少年中国学会”同人之聚散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r3mx1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年中国学会”是五四时期的一个社团,它试图聚集起国内各学会社团的精英分子、试图寻找一条改造中国的独特道路、试图形成一种学社体制和学术传统,然而在多灾多难的中国现代史进程中这些美好的愿望都完全落空。它原本欲远离政治活动,然而后来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青年党都是由它衍生出来的,因此“少年中国学会”一直是政治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本文却从教育角度来研究“少年中国学会”。探究其走到一起的思想基础——“教育救国论”,辨析其分化后马克思主义派与国家主义派的教育思想分歧。拙文试图通过“少年中国学会”同人聚散这种历史现象,来剖析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探讨改良与革命、教育与政治、教育家与政治家的关系。以期今天中国知识界对“少年中国学会”同人那代知识分子的追求及其道路选择有所反思和借鉴。 除引言和结语之外,全文包括四部分。 第一部分:历史回眸,从纵向角度陈述“少年中国学会”的演进轨迹。首先谈“少年中国学会”的创立,目标同一暂相聚,概述他们从成立以来所从事的活动和取得的成绩以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再谈“少年中国学会”的分裂,旨趣相异终道殊,较为详细地陈述了“少年中国学会”分裂的过程。从这一聚一散中,以期读者能对“少年中国学会”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和认识。 第二部分:探讨“少年中国学会”同人走到一起的思想基础——“教育救国论”。首先厘清近代“教育救国论”思想的历史脉络,再总结“少年中国学会”同人的教育主张和社会实践活动,最后对“教育救国论”思想予以简析。 第三部分:首先从教育与政治、教育者与政治、学生与政治以及未来教育的走向等方面阐述马克思主义派的教育思想;从教育宗旨、教育政策、民族主义教育和军国民教育等方面阐述国家主义派的教育思想;最后从对中国落后的归因、解决手段、教育救国运动与教育复国运动、民族性教育和道德教育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阐述两派的分歧。 第四部分:从知识分子命运、改良与革命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派教育思想/匕匹八硕士学位论文\沙而畦/八“IR’STI正引S与国家主义派教育思想等角度来反思“少年中国学会”留下的启示。 结语部分道出笔者在近两年的“少年中国学会”研究中的感受,借此呼吁有更多的来与我同行、偕我前进,从不同角度来发现“少年中国学会”的魁力与价值。
其他文献
当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成为若干重点理工大学的办学目标时,就产生了理工大学向高水平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转型的问题.学校类型的转变将引起办学模式的重大改
研究的目的意义:通过对不同地区中青年男性室内工作者骨密度数据的测量及统计分析,探讨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对骨质流失的影响,同时使中青年意识到骨质流失并不是只是老人年疾
内隐记忆是记忆研究的新热点。操纵视听通道变量对幼儿内隐和外显两种记忆任务的成绩进行研究,可以为探求内隐记忆理论解释提供实证依据。实验结果表明通道一致和通道转换的条
研究背景:心力衰竭(HF, heart failure)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心肌收缩力下降,使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