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自然界中动物合作行为普遍存在,互惠行为既可作为解释合作行为发生的一个机制,又可视为是合作行为的进化。动物合作与互惠行为研究大多集中于灵长类动物及鸦科鸟类,研究内容以亲属间和配偶间具有代表性的互惠利他和合作繁殖行为居多。食物是个体生命维持中不可或缺的能量来源,食物分享属于一种代价高昂的行为,个体可通过食物分享树立其优势地位或展示其优越的生理状态。互惠递食则可看成是彼此间的食物分享行为,强调互惠双方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界中动物合作行为普遍存在,互惠行为既可作为解释合作行为发生的一个机制,又可视为是合作行为的进化。动物合作与互惠行为研究大多集中于灵长类动物及鸦科鸟类,研究内容以亲属间和配偶间具有代表性的互惠利他和合作繁殖行为居多。食物是个体生命维持中不可或缺的能量来源,食物分享属于一种代价高昂的行为,个体可通过食物分享树立其优势地位或展示其优越的生理状态。互惠递食则可看成是彼此间的食物分享行为,强调互惠双方的互动。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动物互惠递食行为研究多针对哺乳动物,鸟类的互惠递食行为研究较少。作者于2018年12月-2020年1月,以虎皮鹦鹉(Melopsittacus undulatus)为研究对象,通过创设食物匮乏条件,开展不同性别组合、不同熟悉程度和优势等级对互惠递食行为影响的研究。研究发现雌性虎皮鹦鹉群体中熟悉组的互惠递食行为发生频次显著高于陌生组(Z=-7.824,P<0.05);熟悉组的亲和行为频次显著高于陌生组(Z=-8.816,P<0.05);熟悉组的熟悉等级对亲和行为发生频次存在显著影响(χ2=73.877,P<0.05),熟悉等级越高,亲和行为的发生频次越高;亲和行为与互惠递食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520,P=0.027)。成年虎皮鹦鹉雌-雄组合较成年同性别组合更易出现互惠递食行为(H=17.652,P=0.001);雌-雄组合成年个体较未成年个体更易出现互惠递食行为(Z=-3.199,P=0.001);成年虎皮鹦鹉雌-雄组合的亲和行为发生频次显著高于同性别组合的发生频次(χ2=1680.965,P<0.001);雌-雄组合中成年个体的亲和行为发生频次显著高于未成年个体的发生频次(χ2=5.812,P=0.016);理羽促进互惠递食行为的发生(χ2=5.131,P=0.024)。成年雄性虎皮鹦鹉的优势率与互惠倾向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308,P=0.004);个体间优势等级强度(χ2=6.478,P=0.011)、亲和行为发生频次(χ2=8.984,P=0.003)均与递食行为(含单向递食行为)出现频次呈正相关关系,优势等级强度越大,发生亲和行为频次越高,同时递食行为的发生频次越高。虎皮鹦鹉的互惠递食行为受熟悉程度、性别和优势等级影响,个体间越熟悉越容易表现出互惠递食行为和亲和行为;雌-雄组合较同性别组合更易发生互惠递食行为,雌-雄组合中成年较未成年组合更易出现互惠递食行为和亲和行为;个体优势等级越高越容易表现出互惠递食行为;个体间的优势等级差别越大,表现的递食行为和亲和行为越多。
其他文献
采用熔融共混法,以聚(3-羟基丁酸-co-3-羟基戊酸酯)(PHBV)为增韧剂对聚乳酸(PLA)进行改性,得到PLA/PHBV复合材料。研究了PHBV用量对PLA/PHBV复合材料结晶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HBV用量的增加,PLA/PHBV复合材料的结晶度逐渐减小,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逐渐降低,而断裂伸长率则逐渐增大(当PHBV用量为50%时,复合材料的断裂伸长率比纯PLA提高了1.
生物趋化性通常指微生物受到周围环境中的化学物质的刺激发生定向运动的过程.该定向运动可以是趋近的,也可以是远离的,从而使微生物趋利避害,更好的生存.20世纪70年代,E.F.Keller和L.A.Segel建立了一类偏微分方程模型用以描述这一过程的演化.由于该方程不仅很好地描述了趋化现象,而且还具有复杂的交错扩散结构和丰富的动力学性质,因此成为了偏微分方程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考虑一类具有体积填充效
辽东半岛位于东亚季风区北段,是气候变化和植被变化的敏感区域,定量地重建该区域的古植被演化历史对解译过去植被和气候变化均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植硅体为指标,通过分析211个木本单种样品(81个树叶样品、73个树枝样品、57个树皮样品),90个典型群落样品(30个草本层样品、30个枯枝落叶层样品、30个草本层和枯枝落叶层混合样品),84个典型群落对应的表土样品,119个泥炭剖面样品,开展了植硅体的来源、群
植被和多年冻土是寒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冻土环境长期选择的过程中,植被表现出与之适应的特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多年冻土退化,植被的生长特征也随之变化。大兴安岭冻土区是我国唯一的高纬度多年冻土区,也是典型的寒区生态系统,生态环境脆弱,对全球气候变化十分敏感。同时我国在大兴安岭林区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天保工程”),有效保护了森林资源。在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有必要开展大兴安岭冻土区植
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有性繁殖体库具有维持种群持续更新和群落物种多样性的作用,其数量特征受气温、降水等地理因素的强烈影响。泥炭藓(Sphagnum)作为大多泥炭地的优势植物,在我国从寒温带至亚热带均有较为广泛的分布,且可形成超长期的持久孢子库,但迄今为止,区域尺度上泥炭藓孢子库数量特征的地理差异一直未有研究报道。沿纬度梯度,从北至南跨越寒温带、中温带和亚热带,选择12处泥炭地为研究地,研究中国东部泥
动物声信号介导配偶选择、资源竞争和物种识别,是维持动物种群稳定与群落平衡的重要信息载体。声信号作为信息的载体,不同的声信息寓于不同的声参数和声特征之中,影响着动物适合度。气候变化在长时间尺度上可能驱动动物声信号的演化,在短时间尺度上可能导致动物声信号的调整。生理改变假说认为天气条件变化造成动物体温变化,从而导致回声定位声波叫声频率变化。感官驱动假说认为当大气衰减增强时,动物调整发声例如降低发声频率
声通讯在许多动物的生存繁殖中起着重要作用。动物的声通讯可能受环境噪音影响。许多物种进化短期适应能力,以减轻背景噪音干扰。动物在背景噪音下可改变其声音信号特征,例如增大信号振幅(伦巴效应),调节信号持续时间,调整信号频谱结构和重复性/冗余度。然而,动物在噪音背景下是否以及为什么增加声信号持续时间一直存在争议。回声定位蝙蝠被认为是研究发声控制的哺乳动物模型。本论文以恒频型(CF型)蝙蝠——大蹄蝠(Hi
“主动感知”(active sensing)是指生物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等外部感觉器官收集、监测和调节信号以感知环境的重要技能。声信号被动物广泛用于社群交流、空间定位和猎物探测,是维持动物种群稳定与群落平衡的重要信息载体。由于大气衰减(空气分子吸收声能而引起声音振幅的减小)的作用,声信号在空气中传播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降低信号接收者的探测性能,因此,减少声信号在环境中的衰减是动物维持声通讯、提
白鹤(Grus leucogeranus)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简称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被列为极危物种,其种群数量在全世界仅有3000-4000只,在迁徙过程中高度依赖迁移路线上的中途停歇生境。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莫莫格保护区)位于松嫩平原西部,是白鹤东部种群春秋迁徙的
繁殖是植物种群生活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它不仅是植物繁衍后代和延续种群的最基本的行为过程,也是植物种群更新的关键。植物有性繁殖生态学以植物繁殖这一关键的生命过程作为核心部分,把植物与环境以及与其它生物间的相互适应关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早春短命植物在短暂的地上生活史阶段进化出了特殊的生长繁殖策略,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步适应了早春环境。早春短命植物的生长周期弥补了早春低温季节森林内生态位空隙,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