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由于机体能量消耗增加,存在着营养不良的危险,因此,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有效地营养支持可以改善机体的代谢,纠正负氮平衡,并能促进大脑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预后。本课题主要通过回顾性研究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 PN)+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序贯疗法与单纯肠内营养(EN)支持疗法的优缺点,并针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以便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营养支持治疗方法。方法:12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均来源于湘雅医院急诊科(包含患者转入病房后)、重证监护室(ICU)、神经外科监护室及病房。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医生制定营养治疗方案,一部分患者为PN+EN,另一部分为EN。本研究根据两种不同的营养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治疗组(PN+EN组)(80例)和对照组(EN组)(40例),两种营养支持治疗方法均在保障供给患者每天所需营养量的前提下进行。PN+EN组于受伤后或术后24h即开始实行静脉滴注PN,PN含有20%的中长链脂肪乳、18种复方氨基酸、葡萄糖、10%氯化钾、10%氯化钠、水溶性及脂溶性维生素、微量元素及常量元素混合溶液;EN统一选用荷兰纽迪希亚公司生产的能全力(纤维型)经鼻饲管胃肠道输注,2000-4000ml/日,于伤后第3天开始;对照组营养支持方法同治疗组,于伤后24h开始,经鼻饲管滴注能全力(纤维型)输注,2000-4000ml/日。治疗10d、21d后,观察患者的体重及体重指数改变,测定患者的血浆清蛋白水平、血红蛋白水平和总淋巴细胞计数,并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同时观察两者的临床疗效及感染发生率并对营养支持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并发证。采取针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各种护理措施是临床治疗的需要,护理措施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般护理、急救护理、体位护理、呼吸道护理、输液护理、心理护理、并发证的护理等。结果:治疗组(PN+EN组)和对照组(EN组)两组治疗前在年龄、性别、GCS评分、平均体重、体重指数(BMI)、血浆清蛋白、血红蛋白、总淋巴细胞计数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10天和第21天时,治疗组PN+EN组的平均体重和BMI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EN组体重和BMI减少明显,治疗后EN组体重和BMI明显低于治疗前及PN+EN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第10天和第21天两组比较无差异;第10天和第21天时,PN+EN组的血浆清蛋白、血红蛋白、总淋巴细胞计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且高于EN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第10天和第21天两组比较无差异;PN+EN组有效率90.0%,EN组有效率为67.5%,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N+EN组总的感染率为8.75%,EN组总的感染率为22.5%,PN+EN组明显低于EN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1.PN+EN疗法能有效地维持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体重,改善其血浆清蛋白、血红蛋白及总淋巴细胞计数,有利于患者的病情恢复。2.PN+EN序贯疗法疗效较好,并发证少,是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一种比较理想的营养支持方案。3.有效地护理措施对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减少并发证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