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近些年来显著加快。截止2018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7.9%,已经迈入老龄化社会,在我国老年人的养老模式主流选择是社区和居家养老。国务院办公厅2019国办发(5)号《关于推进养老服务的意见》的文件,要求“确保2022年在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的基础上,有效地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然而,目前我国的社区居家养老还处于体系构建的初级阶段。社区承担着老龄群体生活所需的物质载体,是实现社区-居家养老的基础平台,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能促进老龄群体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目标的实现。基于公平正义原则基础上的供需匹配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是实现有效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与设施配置的关键。国内相关文献在基于老龄群体的养老需求和生活圈特征,展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配置体系并纳入城市社区不同层次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中的研究十分罕见。本研究正是基于这个角度:以老龄群体的养老服务需求的内容及生活圈特征为基础,分析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非空间和空间要素的设施配置内容的匹配度及其成因,从而提出供给侧改进建议。基于老龄群体养老需求调查、生活圈研究,以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为对象,从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现状、经济可及性以及时空可达性三个方面进行设施内容、空间布局与老龄群体养老需求匹配度和生活圈的耦合度分析。构建基于老龄群体生活圈的社区-居家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供需匹配理论分析框架,并选取苏州市的传统街坊社区、新建商品房社区、邻里单元社区三种典型城市社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通过研究揭示出苏州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整体设施的类型较为齐全,但是规模上存在供需失衡现象;设施的商业盈利性较强,养老服务设施功能单一;公共服务设施覆盖面不完整等问题。研究表明,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应当采用分级、分层次配置。社区具有一定自足性、区位性及共享性,由于老龄群体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特征主要体现在出行频率及出行时长两个方面的差异。对应老龄群体的生活圈特征和养老需求的不同,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应当分为小区自足生活圈、社区邻里生活圈、城市拓展生活圈三个级别供给。在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内容和层次上也需要按照供需匹配的原则,政府提供最基本的养老服务内容,鼓励市场和社会力量进入社区提供免费或有偿服务。同时基于研究结果,本研究针对如何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的可及性、养老服务内容供需匹配度、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的可达性提出了对策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