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家庭疾病经济风险医疗保障效果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ercmd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降低居民的医疗负担,使居民能够看得起病是构建医疗保障制度的重要目标。医疗体制改革以后,居民“看病贵”问题始终存在,老百姓的医疗负担并没有得到根本缓解。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毋庸置疑,编织好牢实的医疗保障体系,为居民解决好保障发展不平衡和保障水平不充分问题是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重要期许。新世纪以来,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在覆盖面及保障制度体系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然而医疗保障制度的效果到底如何?灾难性医疗支出、因病致贫是否有所缓解?居民的医疗负担是否发生变化?不同医疗保险的作用效果如何?这些问题的回答对于今后医疗保障的制度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当前大多数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某一地区或某一特定时间点上,进行长期实证与跟踪研究的文献依然比较鲜见。在上述背景下,本文基于全国大型微观面板数据(CHARLS),对疾病经济风险相对较大的中老年人家庭医疗保障效果进行了跟踪研究。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基于相关理论和微观调研数据,建立样本地区的疾病经济风险分布及多重医疗保障制度对于疾病经济风险分担的测度技术,并对其进行跟踪研究。全文的研究思路遵循问题导向。第一,中老年人家庭的疾病风险程度如何?在不同医疗保险群体中如何分布?医疗保障制度是否能分担中老年人家庭的疾病经济风险?分担了多少?不同的医疗保险人群的作用效果是否存在差异?影响医疗保障效果的因素有哪些?为了进一步提升医疗保障效果需要在哪些方面作出政策改进?根据上述逻辑,本文在研究内容上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标及研究思路;第二章是概念、理论及分析框架;第三章至第五章是本文的核心内容。第三章主要阐释了中老年人家庭的疾病经济风险状况及我国当前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进程,重点阐释医疗保障防范疾病经济风险的作用机理;第四章则从医疗保障对疾病经济风险的测度效果进行分析,在具体分析时采用了面板二元回归模型、“反事实”分析法、两部模型、样本选择模型等计量方法;第五章主要探究了医疗保障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在总结现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引入世界卫生组织的全民覆盖框架,分别从覆盖面、医疗费用控制(包括需方的分级诊疗与供方的支付方式改革)、保障水平(筹资水平和补偿范围)及管理水平(主要是不同医疗保障项目之间的衔接)等角度展开研究;最后一章则是本文的总结及相应的政策改进建议。本文的结论认为,我国中老年人家庭的疾病经济风险依然较大,医疗保障在缓解疾病经济风险的作用依然有待加强。在疾病经济风险方面,中老年人家庭的总体风险较高。受访者当中大概有三分之二左右被诊断为患有慢性病;从绝对风险方面来看,该群体的总住院率在2011年为9%,在其他两个调查年份都是13%,远高于全社会的平均水平;从应住院未住院的指标来看,2011年为4%,2013年和2015年分别达到了7%和6%,表明看病贵问题存在;从相对风险角度来看,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群体和无保险群体较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群体的风险相对较大,从发展趋势上来看,它们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有相对缩小的趋势,说明公平性程度有所改善。在医疗保障的效果方面,医疗保障在防范疾病经济风险的作用依然不强。以灾难性医疗支出为例,从2011到2015年,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发生率并没有缓解,2015年其发生率依然高达25.4%,平均差距为0.069,相对差距为0.272;从医疗保险对贫困的作用来看,医疗保险对于贫困率的发生缓解作用微乎其微,但是在缓解贫困深度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分保险类型来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效果最好,其次是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其他保险,值得一提的是各种医疗保障项目在促进医疗资源的使用上,效果都非常明显;从医疗负担方面来看,医疗保险对家庭绝对医疗负担有缓解作用,但是对相对医疗负担几乎没有缓解作用。相对于无任何保险的人群而言,有保险可以降低约14%的绝对医疗支出费用,按照微观数据的平均社会医疗费用计算,可以减少604元,但只在10%的水平上显著;相对于无任何保险的人群而言,有保险对降低相对医疗负担几乎没有影响。从医疗保险类型来看,各医疗保险项目在降低医疗负担方面并不一致。在绝对医疗负担方面,城镇职工降幅较小,城乡居民保险可以降低约18%的绝对医疗负担,其他保险无显著作用。在相对医疗负担方面,可以降低城镇职工约7.5%的相对医疗负担,但是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其他保险作用效果极其微小。结合影响医疗保障效果的因素,文章最后建议政府应该在扩大实际参保覆盖面、“开源节流”以及提高不同项目之间的衔接水平等方面着力来进一步提升中老年人家庭的医疗保障效果。在“开源”方面,主要是提高政府在卫生费用上的投入占比以及医疗保险的互济性水平,在节流方面主要是要强化分级诊疗的推进,完善支付方式的改革。
其他文献
近年来,中国农村能源供应保障能力不断增强,能源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农村废弃物能源化利用率低制约了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农村能源消费层次低和电气化水平不高制约了城乡快速融合发展和农村地区能源消费升级。农村能源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制约了农村能源有效供给和高效服务的社会公平。针对中国农村能源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聚焦农村生活用能,梳理分析了中国农村能源发展基本情况。针对中国国情的特殊
周围性面瘫是由于面神经受病毒感染或炎症影响而引起面神经水肿、脱髓鞘病变及轴突变性所致[1],常以单侧面部口角歪斜、闭眼不全、额纹消失为主要症状,可伴有耳后疼痛,听力异常,味觉减退或消失[2]。其发病原因常与季节变化、受凉、劳累及情绪因素有关[3]。
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能源供给侧、消费侧齐发力,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变革。推进终端用能电气化,可有效降低化石能源消费、促进清洁能源利用和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是加快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2005年以来,新疆全社会电力消费总量增速高于终端能源消费总量增速,推动了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的快速提升,
期刊
堆积过程是酱香型白酒酿造的关键工艺,决定了原酒品质。为更好了解堆积酒醅中微生物与风味化合物之间的关系,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茅台镇酱香型白酒二轮次堆积发酵酒醅样品中微生物结构多样性进行研究,同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质谱联用(HS-SPME-GC-MS)检测堆积酒醅中风味化合物的组成和变化,计算微生物与风味化合物之间的斯皮尔曼(Spearman)相关性系数,绘制可视化网络图。结果显示:二轮次堆积发
分析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对浓香型白酒酒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挥发性风味物质合成的改变,以探究大曲微生物对酒醅微生物及其代谢的影响。通过接种一株从中高温大曲中筛选得到的贝莱斯芽孢杆菌至酒醅中进行发酵实验,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对照组和实验组酒醅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检测分析,使用扩增子测序研究对照组和实验组酒醅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利用PLS-DA分析探
高温大曲是形成我国酱香型白酒独特风味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解不同产区酱香型大曲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之间的差异,从而为酱香型白酒的产量和品质提升提供基础研究数据和科学参考,本研究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南北方产区两种酱香酒厂大曲(北京某酒厂大曲DQ1和贵州某酒厂大曲DQ2)的微生物菌群结构特征,同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联用技术对两种大曲的挥发性风味
作为华语导演重要构成部分的华语女导演,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为女性群体搭建电影文化生存空间,其电影风格紧贴社会与时代发展呈现出进化的特征。早期女导演表现出现实性风格,将女性群体作为重要表现对象,对其现实生活展开深入观照;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感知风格,在现实性风格基础上兼顾表与里,自我审视并感知女性心理世界;进入新世纪之后,风格表现为在前两者基础上的自我超越,顺应大众文化发展方向,在电影中融入商业化元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