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降低居民的医疗负担,使居民能够看得起病是构建医疗保障制度的重要目标。医疗体制改革以后,居民“看病贵”问题始终存在,老百姓的医疗负担并没有得到根本缓解。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毋庸置疑,编织好牢实的医疗保障体系,为居民解决好保障发展不平衡和保障水平不充分问题是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重要期许。新世纪以来,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在覆盖面及保障制度体系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然而医疗保障制度的效果到底如何?灾难性医疗支出、因病致贫是否有所缓解?居民的医疗负担是否发生变化?不同医疗保险的作用效果如何?这些问题的回答对于今后医疗保障的制度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当前大多数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某一地区或某一特定时间点上,进行长期实证与跟踪研究的文献依然比较鲜见。在上述背景下,本文基于全国大型微观面板数据(CHARLS),对疾病经济风险相对较大的中老年人家庭医疗保障效果进行了跟踪研究。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基于相关理论和微观调研数据,建立样本地区的疾病经济风险分布及多重医疗保障制度对于疾病经济风险分担的测度技术,并对其进行跟踪研究。全文的研究思路遵循问题导向。第一,中老年人家庭的疾病风险程度如何?在不同医疗保险群体中如何分布?医疗保障制度是否能分担中老年人家庭的疾病经济风险?分担了多少?不同的医疗保险人群的作用效果是否存在差异?影响医疗保障效果的因素有哪些?为了进一步提升医疗保障效果需要在哪些方面作出政策改进?根据上述逻辑,本文在研究内容上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标及研究思路;第二章是概念、理论及分析框架;第三章至第五章是本文的核心内容。第三章主要阐释了中老年人家庭的疾病经济风险状况及我国当前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进程,重点阐释医疗保障防范疾病经济风险的作用机理;第四章则从医疗保障对疾病经济风险的测度效果进行分析,在具体分析时采用了面板二元回归模型、“反事实”分析法、两部模型、样本选择模型等计量方法;第五章主要探究了医疗保障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在总结现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引入世界卫生组织的全民覆盖框架,分别从覆盖面、医疗费用控制(包括需方的分级诊疗与供方的支付方式改革)、保障水平(筹资水平和补偿范围)及管理水平(主要是不同医疗保障项目之间的衔接)等角度展开研究;最后一章则是本文的总结及相应的政策改进建议。本文的结论认为,我国中老年人家庭的疾病经济风险依然较大,医疗保障在缓解疾病经济风险的作用依然有待加强。在疾病经济风险方面,中老年人家庭的总体风险较高。受访者当中大概有三分之二左右被诊断为患有慢性病;从绝对风险方面来看,该群体的总住院率在2011年为9%,在其他两个调查年份都是13%,远高于全社会的平均水平;从应住院未住院的指标来看,2011年为4%,2013年和2015年分别达到了7%和6%,表明看病贵问题存在;从相对风险角度来看,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群体和无保险群体较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群体的风险相对较大,从发展趋势上来看,它们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有相对缩小的趋势,说明公平性程度有所改善。在医疗保障的效果方面,医疗保障在防范疾病经济风险的作用依然不强。以灾难性医疗支出为例,从2011到2015年,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发生率并没有缓解,2015年其发生率依然高达25.4%,平均差距为0.069,相对差距为0.272;从医疗保险对贫困的作用来看,医疗保险对于贫困率的发生缓解作用微乎其微,但是在缓解贫困深度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分保险类型来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效果最好,其次是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其他保险,值得一提的是各种医疗保障项目在促进医疗资源的使用上,效果都非常明显;从医疗负担方面来看,医疗保险对家庭绝对医疗负担有缓解作用,但是对相对医疗负担几乎没有缓解作用。相对于无任何保险的人群而言,有保险可以降低约14%的绝对医疗支出费用,按照微观数据的平均社会医疗费用计算,可以减少604元,但只在10%的水平上显著;相对于无任何保险的人群而言,有保险对降低相对医疗负担几乎没有影响。从医疗保险类型来看,各医疗保险项目在降低医疗负担方面并不一致。在绝对医疗负担方面,城镇职工降幅较小,城乡居民保险可以降低约18%的绝对医疗负担,其他保险无显著作用。在相对医疗负担方面,可以降低城镇职工约7.5%的相对医疗负担,但是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其他保险作用效果极其微小。结合影响医疗保障效果的因素,文章最后建议政府应该在扩大实际参保覆盖面、“开源节流”以及提高不同项目之间的衔接水平等方面着力来进一步提升中老年人家庭的医疗保障效果。在“开源”方面,主要是提高政府在卫生费用上的投入占比以及医疗保险的互济性水平,在节流方面主要是要强化分级诊疗的推进,完善支付方式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