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阳明是继陆九渊之后心学的集大成者,他以心为体,创立了与程朱理学进路不同的心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中,心被哲学家们作为情感、意志和意念等代名词而使用。直到宋明时期,陆九渊和王阳明明确地把心作为本体,确立了心学哲学。 用当代的哲学来看,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中“心”的含义主要为情感、意志、观念等,再将外在伦理规范内化到心中,使道德主体自我立法,表达一个道德主体的观点。王阳明以良知作为心之本体,再通过“致”的工夫使主体先天潜在的良知成为“明觉之知”,为道德法则源于主体自身建立了理论基础,“致良知”三字成为他一生学问的精髓,既涵盖了本体又包括了工夫,实现了“知”和“行”的统一,所以良知也理所应当地成为了主体思想的核心。他通过心外无理(心即理)确证了这个道德主体的存在。通过内化过程,把天理拉回到了人心,阐明了道德法则不存在于道德对象上,而是在于主体意识中。再贯之以正心、诚意的工夫,祛除内心的私欲,达到心体至善的目的;再将这个至善的心体外化到事事物物中,又成为王阳明对“致知格物”的重新理解和主体对自身之外的关照。克服了超验天理对主体行为规范的被动性和僵化性,使王阳明心学形成了一个类似于康德的道德自律理论。 阳明学的传播,对中国近代和东南亚等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也应当吸取王阳明心学的有益成分,弘扬人的主体性也应当成为今天哲学探讨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