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道德主体思想研究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5138677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阳明是继陆九渊之后心学的集大成者,他以心为体,创立了与程朱理学进路不同的心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中,心被哲学家们作为情感、意志和意念等代名词而使用。直到宋明时期,陆九渊和王阳明明确地把心作为本体,确立了心学哲学。  用当代的哲学来看,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中“心”的含义主要为情感、意志、观念等,再将外在伦理规范内化到心中,使道德主体自我立法,表达一个道德主体的观点。王阳明以良知作为心之本体,再通过“致”的工夫使主体先天潜在的良知成为“明觉之知”,为道德法则源于主体自身建立了理论基础,“致良知”三字成为他一生学问的精髓,既涵盖了本体又包括了工夫,实现了“知”和“行”的统一,所以良知也理所应当地成为了主体思想的核心。他通过心外无理(心即理)确证了这个道德主体的存在。通过内化过程,把天理拉回到了人心,阐明了道德法则不存在于道德对象上,而是在于主体意识中。再贯之以正心、诚意的工夫,祛除内心的私欲,达到心体至善的目的;再将这个至善的心体外化到事事物物中,又成为王阳明对“致知格物”的重新理解和主体对自身之外的关照。克服了超验天理对主体行为规范的被动性和僵化性,使王阳明心学形成了一个类似于康德的道德自律理论。  阳明学的传播,对中国近代和东南亚等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也应当吸取王阳明心学的有益成分,弘扬人的主体性也应当成为今天哲学探讨的主题。
其他文献
审视人类发展的历程,货币无处不在,人们几乎天天跟它打交道,我们的吃、穿、住、用、行都离不开货币,因此,当今社会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以追求货币为目的。尤其是市场经济发
漫画经过近几百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极为熟悉的一种绘画形式,被西方艺术评论家们誉为“第九艺术”。贡布里希在《艺术与错觉》中说道:“漫画只是我力图描述为艺
后现象学采用经验的方法来研究多样化的技术,本文正是继承后现象学这一研究传统来进行虚拟技术的案例分析。首先对虚拟技术作了一个简要的概述,包括虚拟技术的发展历程、类型、
“权变”(也称“经权”)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重要范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权变思想也即所谓“执经达权”,“经”与“常”相匹,“权”与“变”相应。泛而言之,“经”与“
1900年前后,严复先后翻译出版了诸如《法意》《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穆勒名学》等西方著作,译著中也表达了自己对西方近代思想的认识与理解。1903年严复为《老子》做了评
对于最高善的讨论在西方哲学史上由来已久,至康德有大成。康德继承前人思想,重新确立“德福一致”之最高善概念,并依据西方基督教传统,以“自由意志”、“灵魂不灭”、“上帝存在
在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的语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