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复制气虚血瘀动物模型,并分别给予补阳还五汤、少腹逐瘀汤、丹参饮三首方药灌胃给药。借助已建立的红细胞膜生物学特征研究平台,围绕该模型大鼠红细胞膜生物学特征变化,观察三首方药对气虚血瘀模型红细胞膜的生物学特征造成的变化。明确气虚血瘀证模型的证候属性;从微观血液流变学分子层次上揭示三首不同方药对气虚血瘀证产生影响的发生机制,阐述其差异性。方法:以大鼠为研究对象。以饥饿加力竭游泳模拟气虚血瘀模型,并分别给予补阳还五汤、少腹逐瘀汤、丹参饮高低剂量灌胃给药。持续刺激直至2周后大鼠出现气虚血瘀表征,颈总动脉取血检测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变形性、FIB含量、TT(凝血酶原时间)、血浆血脂含量、血浆蛋白含量;取血制备红细胞膜,检测红细胞膜Na+-K+-ATP酶活力、唾液酸、巯基、SOD、MDA、胆固醇及红细胞膜蛋白含量。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全血黏度升高(p<0.05,p<0.01);血浆黏度极显著升高(p<0.01);红细胞变性极显著降低(p<0.01);FIB显著增多p<0.05);TT显著缩短(p<0.05)。TG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CHO、ALB、TP及GLU含量显著下降(p<0.05);红细胞膜上唾液酸含量及SOD活力极显著降低(p<0.01);红细胞膜上Na+-K+-ATP酶活性及毓基含量显著下降(p<0.05);红细胞膜上MDA含量显著上升(p<0.05);红细胞膜上带5及带6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红细胞膜胆固醇含量显著上升(p<0.05)。与模型组相比,三方均可降低全血黏度(p<0.05,p<0.01);三方降低血浆黏度效果极显著(p<0.01);补阳还五汤及丹参饮于中、高切变率下均可显著提高红细胞变性指数(p<0.05);三方均可不同程度延长TT,差异显著(p<0.05,p<0.01);补阳还五汤可显著提高TP含量(p<0.05);丹参饮可显著降低TG含量(p<0.05);三方均可显著提高红细胞膜上SOD活力(p<0.05)、Na+-K+-ATP酶活性(p<0.05,p<0.01)、红细胞膜上唾液酸含量(p<0.05,p<0.01)及红细胞膜上巯基含量(p<0.05,p<0.01);少腹逐瘀汤及丹参饮可显著降低红细胞膜上MDA含量(p<0.05,p<0.01);少腹逐瘀汤可显著升高带2蛋白含量(p<0.05),丹参饮可显著升高带4.1蛋白含量(p<0.05),三方均可显著升高带5及带6蛋白含量(p<0.05,p<0.01),补阳还五汤及丹参饮可显著升高带7蛋白含量(p<0.05)并显著降低红细胞膜上胆固醇含量(p<0.05)。结论1.三方均可显著降低模型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提高红细胞变形性保护红细胞膜表面唾液酸含量,延长TT,有效对抗氧自由基,提高红细胞膜带5、带6蛋白含量。2.补阳还五汤可显著提高Na+-K+-ATP酶活性,提高红细胞膜带7蛋白含量,在保护唾液酸及巯基含量,降低膜胆固醇浓度方面优于其他两方;3.少腹逐瘀汤在对抗机体脂质过氧化及保护红细胞膜带2蛋白的作用上优于其他两方;4.丹参饮可有效降低红细胞膜胆固醇含量,提高红细胞膜带7蛋白含量,在Na+-K+-ATP酶活性的提高上优于其他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