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在过去三十多年里是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然而长期以来“高污染、高排放、低产出、低效率”的工业发展模式带来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严峻问题。在资源与环境双重约束下,如何科学评价工业经济发展绩效,促进工业与环境协调发展成为当务之急。工业经济发展绩效评估不仅要考虑传统工业所需的劳动、资本等投入和工业总产值等产出,还要考虑工业生产过程中给环境造成的负效应。本文首先在传统测算方法中纳入环境负效应,利用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对中国29个省市1998-2013年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分解,从整体状况、区域状况、省际状况等多重视角考察有无环境约束下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其次,运用GMM动态面板方法实证检验环境规制、大中型国有企业占比、禀赋结构、FDI、地区人均GDP等因素对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采用门槛回归模型检验我国东中西部是否存在“波特假说”并科学解释环境规制强度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纳入工业非期望产出测算结果明显低于传统工业全要素生产率,长期以来忽视环境因素导致未能科学评估工业经济发展效率。(2)在有无环境约束条件下,我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技术效率贡献较小。忽视环境因素会导致高估技术进步对生产率提高作用,低估技术效率有所改善的状况。(3)在动态面板GMM模型中,滞后一期的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工业企业内部研发投入、地区人均GDP、资本-劳动比与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正相关;国有化率、FDI与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显著负相关;整体上环境规制影响不显著,存在非线性可能,区域上,东部环境规制与被解释变量显著负相关,中西部关系不显著。(4)环境规制与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存在非线性关系并具有双重门槛值,呈现倒“U”型变化趋势,随着环境规制强度增加,正向作用系数由大变小,突破第二重门槛值,正向作用变为负向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