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社会建设”概念。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认真实施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综合考核评价办法,把领导社会建设的绩效列为考核内容,增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的要求。建立科学的社会建设考核指标体系,通过评价推进社会建设,这对政府职能转变提出新的时代要求。地方政府社会建设绩效评估研究,在理论层面上,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政府绩效评估理论范畴;在实践层面上,有助于推进社会建设实践工作,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优化政府治理结构,树立科学的政绩观,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本文通过对社会建设和政府绩效评估等相关理论与实践的梳理,围绕“地方政府社会建设绩效评估研究”这一主题,按照现状分析——问题提出——理论基础建构——指标体系构建——实证研究和提出机制对策的思路展开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地方政府社会建设绩效评估内涵界定与构成分析。对国内外社会建设和政府绩效评估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进行梳理,对我国地方政府社会建设绩效评估现状进行深入剖析和判断,以此为研究基础,界定地方政府社会建设绩效评估内涵,是指对地方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在加强和推进社会建设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标准和程序,考核、研判其所取得“政绩”的评价,是对社会建设结果的评估。任何地方政府社会建设绩效评估的基础条件应该是建立在经济建设基础之上的人的福祉和社会全面进步。其构成包括民生社会事业绩效评估、社会管理绩效评估、社会结构绩效评估、社会规范绩效评估四个方面。(2)建立地方政府社会建设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以地方政府社会建设绩效评估理论为基础,基于结果导向的政府绩效评估管理模式,遵照指标体系设计原则与思路,利用调查数据,通过隶属度分析、相关分析、信度与效度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指标进行实证筛选。最后,构建由民生社会事业绩效评估、社会管理绩效评估、社会结构绩效评估、社会规范绩效评估四个领域共计28项指标(12项满意度指标,16项客观指标)构成的地方政府社会建设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给出了指标的具体解释。(3)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根据主客观绩效测量的特点,该部分研究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主观绩效测量,即地方政府社会建设绩效满意度评估的SEM模型与实证研究。在这部分研究中,引入满意度评价指标,利用2010年成都市10个区市(县级市)县2000份《成都市社会建设状况调查》问卷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方法进行模型建构,对模型进行再检验,确定满意度指标权重,并对这10个区市(县级市)县2010年的社会建设绩效满意度进行了实证评价,给出排序结果,分析了影响各区市(县级市)县社会建设绩效满意度水平高低的相关因素,得出评价结论。第二个层面是客观绩效测量,即地方政府社会建设客观绩效评估的AHP模型与实证研究。通过专家咨询法确定客观指标重要程度,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并确定指标权重。结合成都市10个区市(县级市)县2001~2010年10年客观指标数据,对这10个区市(县级市)县社会建设客观绩效进行了实证评价,给出排序结果,分析了影响各区市(县级市)县社会建设客观绩效水平高低的相关因素,得出评价结论。同时,通过主客观绩效测量的比较分析,得出主客绩效测量之间具有很好的互补性关系。(4)提出优化地方政府社会建设绩效的有效机制。优化地方政府社会建设绩效的有效机制,可以通过转变政府绩效理念、构建政府-市场-社会新型治理格局、完善绩效评估制度、建立保障机制、加强基础准备工作等五个方面来完善绩效评估工作,提高政府社会建设绩效水平,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本文研究提出了较为科学、系统、合理的地方政府社会建设绩效评估体系,为推进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和加强政府社会建设绩效评估提供理论参考。在本研究中,引入了公众满意度评价的主观绩效测量方式,形成了与客观绩效测量的互补性关系,这一研究为政府绩效评估提供新的视角和观点。这些探索性研究为贯彻落实“认真实施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综合考核评价办法,把领导社会建设的绩效列为考核内容”,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必要的实践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