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赤霉烯酮对睾丸间质细胞的毒性作用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on81888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赤霉烯酮(ZEA)是由镰刀菌等真菌产生的一种霉菌毒素,广泛存在于动物饲料和人类的食品中,具有生殖与发育毒性、免疫毒性,对肿瘤发生也有一定影响,对动物的生产性能和人类的健康具有较大的潜在威胁。我国玉米赤霉烯酮污染严重,影响也越来越广泛。近年来,玉米赤霉烯酮对雄性动物生殖系统的危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发现,玉米赤霉烯酮中毒可导致雄性动物乳腺肥大并呈雌性化、包皮水肿,性欲减退、睾丸萎缩和精液数量减少且质量降低。但到目前为止,人们对玉米赤霉烯酮雄性生殖毒性仍缺乏全面的认识,尤其是在分子水平的认识远远不够。为进一步揭示玉米赤霉烯酮对雄性动物的生殖毒性作用,本研究在建立睾丸间质细胞(Leydig cell)毒性实验体外模型的基础上,从细胞和分子水平对玉米赤霉烯酮的睾丸Leydig细胞毒性作用进行了探讨。本研究通过MTT法确定了ZEA对睾丸Leydig细胞的作用浓度;对原代培养的SD大鼠睾丸Leydig细胞加入10U/mlHCG, ZEA染毒,ELISA法测定了ZEA对Leydig细胞睾酮分泌的影响作用;通过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测定了ZEA对睾丸Leydig细胞DNA的损伤作用;通过流式细胞术测定了ZEA对睾丸Leydig细胞凋亡率的影响以及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测定了ZEA对睾丸Leydig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随着ZEA剂量的增加,细胞相对活率降低,各剂量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当ZEA浓度为10μg/ml时,细胞相对存活率为54.49%,接近半数致死浓度(LDso),因此将实验的染毒浓度确定为1μg/ml、5μg/ml、10μg/ml和200μg/ml;②ZEA对睾酮的分泌有抑制作用,随着染毒浓度的增加(0μg/ml、1μg/ml、10μg/ml、20μg/ml作用12h)和染毒时间的增长(5μg/ml ZEA分别作用0h、1h、6h、12h、24h),睾丸Leydig细胞睾酮分泌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P<0.05);③ZEA对睾丸Leydig细胞具有DNA损伤作用,细胞彗星率随着染毒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细胞拖尾长度和尾部DNA含量也均呈现出上升趋势,除ZEAlμg/ml组外,其余各剂量组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④ZEA能够诱导细胞凋亡,且细胞的凋亡率以及Bax/Bcl-2随着染毒浓度的增加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即ZEA低浓度时主要体现诱导细胞凋亡,高浓度时主要导致细胞坏死,随着染毒时间的延长细胞凋亡率和Bax/Bcl-2均呈显著的上升趋势(P<0.05)。表明ZEA暴露可降低睾丸Leydig细胞活率,降低分泌睾酮的能力,导致细胞的DNA损伤,低浓度的ZEA可诱导细胞凋亡
其他文献
目的:对贝克曼IMMAGE800免疫化学分析仪测定风湿三项(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血清指标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通过速率散射比浊法对ASO、RF、C
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测试中使用不同的X射线源作为激发源时,磁透镜的使用对于XPS的光电子计数率和光电子接收面积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同时,除了光电子计数率和光电子接收面
【正】 明清时期,江宁(南京)与杭嘉湖地区一带,是我国江南地区重要的丝绸产地之一。清代前期,这些地区的丝织手工业随着蚕桑事业的发展,较之明代,又有了新的发展和技术进步。
车辆路径问题对现实有着良好的指导意义,自提出以来便吸引了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然而,传统车辆路径问题仅仅将车辆行驶里程最短作为目标,忽视良好的客户体验对于企业
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作为传统行业,酒类市场的十分竞争激烈。要在竞争中突出产品品牌形象,吸引消费者,产品包装的设计很关键。现代酒类包装设计要跟随经济、社会、
网络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安全问题。在所有的攻击事件中,DDOS攻击是一种破坏性较大、防范比较困难的攻击形式。近些年来,涌现了各种各样的攻击检测技术
进入全媒体时代,影像传播成为当下最为强劲的传播方式之一。而影像传播的图像化特征,让传媒时代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图像时代”。图像成为文化主因,文学的生存空间受到了挤压
技术时代人性物化问题,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背景下,引起的关于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的矛盾问题之一。文章首先从人性物化问题的概念发展出发,分析了人性物化的概念在不同时期的
当今社会,由于人类频繁的社会活动和经济的飞速发展,重金属污染己成为环境污染中比较严重且棘手的问题。重金属在环境中很难降解,它们通过食物链的传递进入到动物以及人体体
阿拉伯世界自2011年以来发生持续动荡,埃及、突尼斯、利比亚、叙利亚先后出现政局动荡甚至政局颠覆。当前阿拉伯世界的各种力量之间相互博弈,这将长期左右阿拉伯世界的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