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诸子叙事具有与历史叙事迥然不同的特点,秦统一之际到汉初这一时期的诸子叙事与此前诸子叙事也有很大的不同。本文选取了此时期三部重要作品——《韩非子》、《吕氏春秋》、《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诸子叙事具有与历史叙事迥然不同的特点,秦统一之际到汉初这一时期的诸子叙事与此前诸子叙事也有很大的不同。本文选取了此时期三部重要作品——《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其一以贯之的叙事逻辑——通过“万殊”来把握“一本”(道),清理出一条走向综合、走向宏大的线索,并简要地探讨了其对中国叙事传统及中国文化的影响。全文共分五童:
第一章分析文化发展与诸子叙事的关系。共同的文化心态使诸子叙事带上某些共通的特质。诸子叙事的整体特征有二:一、“天人合一”的理性精神笼罩下的经世态度;二、整体思维影响下的“以形见理”的思维特质。到秦汉之际,诸子叙事又呈现出由分散到合流的思想融合的趋势。
第二章分析秦统一以前一次较大规模的文化集大成的努力——《韩非子》。《韩非子》站在法家的立场来综合各家,“道”和“理”随物而化、因时而变的深层逻辑,使《韩非子》注重变通,形成了“论事之事,因为之备”的实用叙事观,进而影响到其叙事的面貌。
第三章分析秦统一以前最大规模的思想综合——《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本着“集萃”的精神集中诸子的长处,共同服务于治国大业。其“天道—世道—人道”相沟通的叙事逻辑,使其叙事空前地具有了一种体系性。
第四章分析文化定于一尊以前程度最深的文化整合——《淮南子》。《淮南子》自觉站在更高的“务为治”立场上对诸子进行整合,各家思想在相互渗透和碰撞中融合在一起。其贯穿自然、社会与人的叙事逻辑,使其体系更精密,这是文化整合的成功。
第五章分析这三部书所体现出的走向综合、走向宏大的趋势,并简要探讨了其叙事影响。具体有三:一、诸子叙事体系的影响;二、诸子叙事方式的影响;三、诸子叙事逻辑的影响。
其他文献
刘阿姨70多岁,多年来一直有便秘的毛病,但她并未重视,直到最近多天解不下大便才到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就诊。检查发现,刘阿姨的糖尿病已经很严重了。 郑大五附院消化内一科主任于泳说,血糖长期偏高的人,一般都会出现便秘。 长期血糖偏高,会引发肠道微血管病变,导致肠道供血减少。供血减少后,肠道的吸收能力、消化能力、蠕动能力都会下降,导致粪便在肠道内长期停留。随后,粪便中的水分会被身体吸走,出现
现代汉语中的离合词是意义上具有整体性,而结构上能在中间插入成分,可做形式有限扩展的一类词。离合词在实质上是意义与形式的矛盾,本文以此为出发点,以离合词中的多义词为研究对
胃痛,常识会告诉我们是胃出了毛病,服了药,胃舒服点了,你以为问题已经解决了,其实可能不然。你的胃痛也许是因为你的脊柱有问题,只要把脊柱的问题解决了,不用服药,胃痛也可以不治而愈。 胃病30%以上来自脊椎 现在很多年轻人胃不舒服,没有想到脊椎这方面去。临床数据显示,现在常规的胃肠不适病人,有30%以上其实是颈椎、胸椎等疾病引起的,并且这个比例有越来越大的趋势。专家提醒,胃病治疗3年后效果不好,如
深秋时节,人容易产生口干舌燥的感觉,此季保养的重点主要是补水防燥。饮食要以清淡为主,大鱼大肉等容易生火的食物尽量少吃,可推行“早饭喝碗粥、晚饭喝碗汤”的饮食结构,还要多吃水果和蔬菜;水果可選橙子、柠檬和乌梅等。进补要以调理脾胃为主,奶制品、豆类等宜多吃,药食兼优的菱角、板栗等是调理脾胃的佳品。
许多人对秋季的“清补”与“凉补”不太明白,有些人认为“清补”就是“凉补”, 其实二者不是一回事儿。 清补——全身调理 秋季“清补”的重点是强调补养,只不过饮食在补养的同时兼解热除燥的功用,以对抗秋天干燥的气候。尤其是老年人,因为舌面上的味蕾减少,嗅觉细胞更新缓慢,加之燥热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生理改变,会使食欲进一步减退。如果饮食过于清淡,反而会没有食欲。况且,老人、儿童、身体虚弱及运动量较大且出汗
虽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但一些女性朋友在这个季节却烦恼不已:乳房出现小肿块、月经失调、手脚心热,再加上皮肤、嘴唇、头发干燥,小痘痘也出来添乱。其实这些表现,可能就是内分泌失调引起的,或者说是秋燥了。 中医五行学说认为秋季属金,在五气属燥,在五脏属肺。因此女性调理秋燥带来的不适,应从调肺着手。中医讲“肺主一身之气”,秋季保养好肺气,不但可以精力充沛,而且对于保养皮肤作用也很大。 养肺注意调情志
中秋已過,天气已明显变凉了,但很多人依然坚持每天洗澡的习惯。专家提醒,秋季可以减少洗澡的次数。在多风干燥的日子里,如果洗澡过多,会把人身体表面起保护作用的油脂洗掉,更易感染细菌,也不利于适应气候的变化。洗澡时不要用过热的水,浴液要选择碱性小的。沐浴后最好涂一层保湿护肤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