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外小说林》被誉为“二十世纪初期华南地区最具规模的文学刊物”,其编辑出版的时间跨度近三年。这段时期正处于辛亥革命前夕的敏感时段,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过渡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外小说林》被誉为“二十世纪初期华南地区最具规模的文学刊物”,其编辑出版的时间跨度近三年。这段时期正处于辛亥革命前夕的敏感时段,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过渡发展的特殊时段。这份由晚清著名小说家、民主主义革命宣传家黄世仲主编的小说杂志集政治功利性、文学艺术性和娱乐平民化的特征于一身,其存在的历史意义和作品的文学价值直到21世纪初的今天,仍值得我们仔细审视、认真研究。本文从刊物的基本面貌、办刊宗旨、小说理论、著译小说、地方通俗文学创作等五个方面来研究《中外小说林》。第一部分,考察刊物的基本面貌及经营机制,通过对刊物办刊历程、内容编排、语言风格、封面图文设计等方面的具体描述,呈现其一个完整的形态,并从办刊条件与经营方式两个方面探析刊物从创刊、发展到最后停刊的外部原因。第二部分,把刊物置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文化语境中,通过对编辑主体精神实质的把握,明确刊物的办刊宗旨:辛亥革命前夕,民主革命宣传家黄世仲创办《中外小说林》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利用这一刊物作为揭露社会黑暗、批判专制主义罪恶、宣传革命思想的有力工具,发动民众起来推翻专制政权,建立民主共和国。第三部分,通过对“外书”一栏所载小说理论文章的分析,论述其独特的理论发现与创新。具体从小说的功利观、小说的艺术性和小说类型论三个方面对所收集到的二十多篇理论文章加以梳理,并结合其对中国传统古典小说的批评实践,来探析创作者的理论追求。第四部分,运用宏观和微观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刊物所载自著小说与翻译小说之间的关系;运用外部研究和文本解读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这两种小说进行分析和解读,努力探究编者、作者的深层意图。第五部分,介绍刊物所登载的各种富有地方特色的通俗文学形式,研究其对办刊宗旨的体现,并分析这些作品的文学价值和时代意义。
其他文献
<正>不等式与不等组是刻画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大小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是初中数学教学的关键问题和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知识之一.作为"数与代数"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只介绍
本文以马丽华“走过西藏作品系列”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从雪域高原的独特礼赞、藏传佛教的诗性触摸、雪域文化的现代反思等三个方面对马丽华的创作进行了解读和审视。绪论部分
本文通过对制造业产业集聚及经济增长相关国内、外理论的学习,搜集泛珠三角区域制造业有关数据,计算出泛珠三角区域省级层面、行业层面、各省份分行业的制造业区位熵以及泛珠三角区域行业层面的制造业EG指数;而后以泛珠三角20052016年制造业各行业工业总产值为被解释变量,行业层面的区位熵和EG指数为自变量,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回归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水平越高对增加工业总产值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再以泛珠三角区域
杂剧是中国近世文学发生期市民文学的主要代表,近世文学的主要特征——市民意识也就构成了杂剧艺术的独特风貌。市民精神的主要表现形式:对个人欲望需求的肯定,以及追求自由
韩元吉是南宋前期著名政治家,理学家。同时,韩元吉还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文学创作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诗、词、文均有可观之处,在当时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本文试以作为文学家
国画水墨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科技发展的影响,国画水墨与三维动画结合在一起,进而促进整体局势的进步与发展。茶叶包装是茶叶销售的一个重要
麻柳刺绣是源于四川广元大山深处的麻柳乡祖辈世代相传而形成的民间艺术珍品。麻柳刺绣诞生于三国文化浓厚的重镇之地,女皇武则天的故居,是民间人们群居生活中所体会领悟出来
大提琴的结构、发音、演奏方式等因素造就了其极其丰富的音色。音色是塑造音乐形象的重要手段,因此富于变化的音色是每一位大提琴演奏者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影响音色变化的因素是多样的,右手演奏技法是其中的一大关键。塞缪尔·巴伯《大提琴奏鸣曲》是极富戏剧性和冲突性的作品,多变的音色是其特点之一,研究塞缪尔·巴伯《大提琴奏鸣曲》中的典型片段,结合大提琴演奏右手的相关技法,解释大提琴演奏中右手技法对音色问题的影响
风景道(Scenic Byway)是以自然资源、旅游经济和乡土文化为核心原则的新型道路景观模式,它是中国社会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国外的成功案例—
虚拟现实和现实增强技术(VR/AR)技术是现代人工智能高度发展的结果,在商业领域应用广泛。本文应用SWOT分析法,对VR/AR技术应用于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实践教学的优势,劣势,机遇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