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探讨鞘氨醇激酶1(SPHK1)和核因子(NF)-kB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非小细胞肺癌浸润、转移和预后的关系研究方法收集天津市胸科医院2009年1月—12月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切除标本93例,所有病例均经过病理证实,所有病人术前未经过放疗,化疗等相关治疗。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石蜡切片的非小细胞肺癌组织SPHK1和NF-kB p65的表达情况。对患者进行随访,根据患者的生存状况来研究SPHK1的表达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另外收集天津市胸科医院2013年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切除未经固定的新鲜标本32例,使用RT-PCR的方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SPHK1mRNA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1.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SPHK1, NF-kB p65其阳性率(分别是96.8%和89.2%)高于癌旁正常余肺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18.3%和12.9%),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117.259和108.459,均P<0.01)。SPHK1, NF-kB p65的高表达率分别为50.3%和47.3%,SPHK1NF-kB的高表达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呈正相关(r=0.464,P<0.01)。2. SPHK1和NF-kB p65表达差异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无关(均P>0.05)。TNM分期越高,SPHK1和NF-kB p65高表达的比例就越高,且这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9.738,χ2=25.552,均P<0.01);有淋巴结转移者的SPHK1和’NF-kBp65高表达比例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的高表达比例,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573,χ2=11.742,均P<0.01);死亡患者的SPHK1和NF-κ.Bp65高表达比例高于存活患者的高表达比例,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389,χ2=23.626,均P<0.01)。3.对93例病人的生存情况进行随访,随访1-44个月,整体的生存均值为33个月。SPHK1氐表达组的生存均值为39个月,生存中位月数38个月;SPHK1高表达组生存均值为27个月,生存中位月数为21个月,SPHK1低表达组生存率为73.91%,SPHK1高表达组的生存率为42.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x2=14.025P<0.01)4. RT-PCR结果显示,有淋巴结转移的样本中,SPHK1mRNA的表达量(0.55±0.18)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样本中SPHK1mRNA的表达量(0.27±0.02),且这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487,P<0.01)。Ⅲ期病例样本中SPHK1mRNA的表达量(0.66±0.12)高于I期和II期的‘病例样本中SPHK1mRNA的表达量(0.29±0.05),且这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110,P<0.01)。结论1. SPHK1, NF-kB p65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肺组织的表达,且两者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2. SPHK1, NF-kB p65的表达差异与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无关。SPHK1, NF-kB p65的表达差异与TNM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及患者的生存状态有关。TNM分期越高,SPHK1, NF-kB p65的表达就越高。有淋巴结转移的组的SPHK1, NF-kBp65的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死亡患者癌组织中SPHK1, NF-kB p65的表达高于存活患者的表达。SPHK1在基因层面的表达与TNM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以上内容提示了SPHK1可以作为一个评价非小细胞肺癌侵袭和转移的指标,并且可以通过NF-kB来发挥其效应。3.高表达的SPHK1与患者不良预后有关,所以提示SPHK1可以作为一个提示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