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乳腺癌是引起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紫杉醇(Paclitaxel)是临床转移性和侵袭性乳腺癌一线化疗药物,但其耐受性限制其临床应用。研究发现,化疗耐药性的产生与细胞EMT(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上皮-间质转变)过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针对EMT诱导机制的研究利于乳腺癌临床辅助化疗方案的制定。micro RNAs(mi RNA)是乳腺的发育和乳腺癌发生发展等生理病理过程中控制基因表达的主要调控因子,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在乳腺癌化疗介导的EMT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通过抑制EMT诱导物控制细胞的可塑性,或通过抑制介导细胞上皮以及间质形态的靶基因来影响细胞的形态。目的:研究mi R-125b对人乳腺癌MCF-7、SKBR-3紫杉醇耐药细胞株(下面简称“MCF-7/PR”和“SKBR3/PR”)EMT过程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⑴qRT-PCR检测mi R-125b在24对乳腺癌标本及其对应的癌旁标本的表达以及在乳腺癌亲本细胞株MCF-7,SKBR-3和对应的人乳腺癌MCF-7、SKBR3紫杉醇耐药细胞株MCF-7/PR”和“SKBR-3/PR的表达情况;⑵利用化学合成的mi R-125b类似物转染MCF-7/PR、SKBR-3/PR细胞,通过伤口愈合实验(Wound-healing assay)、细胞侵袭实验(Transwell assay)、细胞黏附与分离实验(Attachment and detachment assay)检测转染后细胞的生物学活性的改变,倒置显微镜观察转染后MCF-7/PR、SKBR-3/PR细胞的形态学改变;⑶利用q 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mi R-125b类似物转染MCF-7/PR、SKBR-3/PR细胞后EMT相关指标E-cadherin、Snail、Slug、Vimentin在分子水平和蛋白水平上的改变;⑷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预测mi R-125b的靶基因,并通过荧光素酶实验、q 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验证;⑸免疫组化实验检测SEMAC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⑹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乳腺癌中mi R-125b及其靶基因SEMA4C的表达与患者病理特征间的相关性;⑺利用RNA干扰技术下调SEMA4C的表达,通过划痕实验、趋化实验、粘附分离实验,分析SEMA4C对MCF-7/PR、SKBR-3/PR细胞生物学活性影响;⑻利用q 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SEMA4C干扰后EMT相关标志物的表达改变;⑼SRB实验检测转染mi R-125b类似物和SEMA4C干扰后MCF-7/PR、SKBR-3/PR细胞对紫杉醇的药物敏感性变化。结果:⑴mi R-125b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对应的癌旁组织,相应的在人乳腺癌紫杉醇耐药细胞株的表达低于其对应的亲本细胞株;⑵转染mi R-125b类似物后耐药细胞株的黏附分离能力、迁移能力和趋化能力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镜下观察发现转染后的耐药细胞由瘦长的成纤维样细胞形态逐渐转变为浑圆的上皮样细胞形态;⑶转染mi R-125b类似物后耐药细胞株上皮细胞相关标志E-cadherin明显升高(P<0.05);间质细胞相关标志如Slug、Snail、Vimentin(P<0.05)明显下降;⑷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SEMA4C是mi R-125b的潜在靶基因之一,荧光素酶实验、q 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进一步证实;⑸免疫组化实验证实SEMA4C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mi R-125b的表达与SEMA4C负相关,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发现两者与cerb B-2表达及乳腺癌淋巴转移成负相关;⑹SEMA4C si RNA能够有效地下调耐药细胞株中SEMA4C的表达,并抑制耐药细胞的迁移侵袭和黏附分离能力(P<0.05);⑺SEMA4C干扰后E-cadherin的表达上调(P<0.05),Slug、Snail和Vimentin的表达下调(P<0.05),(P<0.01);⑻转染mi R-125b类似物或干扰SEMA4C表达提高MCF-7/PR和SKBR3/PR细胞对紫杉醇的敏感性。结论:mi R-125b在紫杉醇诱导的乳腺癌耐药细胞株EMT改变中下调,可能通过其靶基因之一SEMA4C在EMT形成中发挥关键的角色;上调mi R-125b或下调SEMA4C的表达可逆转EMT,利于临床乳腺癌辅助化疗方案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