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也是重要的哲学家,其哲学思想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其文学创作。本文基于这样的考虑选择刘禹锡的中道思想作为切入点,观照中道思想对刘诗创作的影响。文章的切入点是中道思想,而归结处则在诗歌创作。文章分为绪论、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四个部分。绪论部分回顾了刘禹锡的研究历史,表明了本文的选题来源,又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与本选题相关的研究现状。本文认为学术界对于刘禹锡的中道思想关注尚不够,而中道思想对刘诗创作的影响更是少有人研究,因此本文力图在此问题上进行深入研究。第一章主要阐释刘禹锡中道思想的内涵。本章先探讨了“中道”一词的含义,不仅追溯它的渊源,而且考察了它的发展情况,并对与“中道”关系密切的“中庸”和“中和”也进行了对比式的探究和辨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刘禹锡使用“中道”一词的情况得出结论:刘禹锡的中道思想是在儒家中庸之道的基础上吸收佛教的中道观而形成的辩证尚“中”的思维方式,是先秦儒家中庸思想在中唐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的新发展和新表现。对于中道思想的具体表现本章也有一定的论述。第二章从魏晋以来文学理论中的尚“中”思维说起,探讨了中道思想对刘禹锡诗学主张的影响。文章认为魏晋时代文学理论的重要著作《文心雕龙》和《诗品》明显地体现了尚“中”的思维方式,皎然的《诗式》更是一部明确标举诗学“中道”的理论著作。刘禹锡的诗学主张受中道思想影响突出地表现在他对于辩证适度的诗歌美学风格的追求上。因此,在论诗方法上他常常同时使用两个相对的或相辅相成的概念,这使他的论述显得辩证而完备,从而增强了说服力。第三章着力分析刘禹锡在中道思想影响下形成的平淡自然、含蓄精炼的诗歌风格,并将这种风格同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和元白诗派的平易浅切相对比,得出刘诗的风格介于二者之间,具有尚“中”的特性。刘诗这种诗歌风格的形成与他在思想上奉行中道、在审美旨趣上追求辨证适度有密切的关系。本章的分析从诗情、诗语、意象和结构四个角度进行,认为刘诗在情感上含蓄深沉,在语言上精炼典雅,巧妙熔裁意象和重视转句艺术,正是这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刘诗在当时自成一家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