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社会的发展导致地球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气候变暖成为了全球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森林是陆地生物圈的最主要组成部分,是陆地碳库的重要来源,调节着全球碳平衡。校园中的绿化带及各植被类型构成了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维持校园生态系统及周边环境碳源、汇平衡的重要作用。随着国家教育产业的大力发展,高校成为了重要的能源消耗大户,继而成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碳源大户。因此,通过校园生态系统碳源、汇的计量研究,对于有效、合理地评估绿色校园、低碳校园,并持续推动低碳校园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以下方面对校园碳源、汇进行了计量和分析:(1)对校园绿地类型的调查和碳储量估量,获取了校园植被碳库的第一手资料;(2)通过随机问卷式调查,获取了全校师生资源消耗和碳足迹数据;(3)通过收集、分析2011~2013年度全校水、电、天然气等资源的消耗,评估了校园日常消耗的公共碳足迹。这些都是校园碳源、汇计量的基础,是校园碳源、汇分析,建设低碳校园的必要前提。主要研究结果有以下几个方面。1、共调查校园乔木树种91种,3533株。选取适用于本研究乔木生物量估算的全组分幂函数异速生长方程共5组、20个。安徽农大校园乔木树种生物量为1988.93 Mg,碳储量为994.46 Mg。2、共调查校园内代表性的灌木树种13种,35株(丛),并对校园内道路绿篱进行了体积测量。利用灌木生物量估算的混合物种全株幂函数异速生长方程计算,得到安徽农大校园灌木树种生物量为690.09Mg,碳储量为289.77 Mg,其中大学生公寓灌木生物量密度为3.16kg/m2安徽农大校区灌木生物量密度为1.09kg/m2。3、根据问卷调查,安徽农大教职工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56 Mg/a,转换为净碳排放为0.43 Mg/a,年均碳排放量为777.00 Mg/a;学生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0.47 Mg/a,转换为净碳排放为0.13 Mg/a,年均碳排放量为2710.66 Mg/a。安徽农大校园植被中的乔木、灌木作为主要的光合生物类型,承担着吸收二氧化碳,从总体上减少校园碳排放的任务,是校园中最主要的生物量碳库。教职工、学生和全校公共水、电消耗,构成了校园主要的碳足迹。安徽农大校园是一个巨大的碳源,校园绿地植被的碳汇功能还有巨大的潜力,通过加大校园各类植被的管理和优化合理配置,校园绿地的碳汇功能还会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