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根管成像的林木根系检测技术研究

来源 :北京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xkun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广泛栽植于我国北方的代表性树种杨树(Populus)作为研究对象,开展针对林木根系的检测技术研究。根系的形态与土壤分布对于林木生长发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掌握林木根系在土层中的分布规律和形态,对于研究林木生长变化、分析林木对土壤水养资源利用机制、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水文过程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挖掘林木在生态服务方面发挥的功能作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目前比较常用的土钻法、挖掘法等传统林木根系研究方法的试验过程复杂、成本高、可重复性弱,且对根系造成损伤。而运用微根管法可以连续、实时、无损地观察根系的动态生长过程,但是,目前使用的微根管法,后期处理仍需要大量人工参与如筛选根系图像、标注根系要素、统计数据分类等后期处理工作,导致了微根管法自动化程度弱。同时,由于人工劳动的介入,导致后期数据分析效率及准确性较低。林木根系的复杂性和不规则性等,导致针对林木根系自动化检测和图像信息化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因此,本文基于微根管和图像处理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微根管图像的根系检测技术,在较大尺度林木根区内,解决了复杂环境下林木根系检测的关键问题,实现了根系图像的自动化、批量化处理,达到了对不同土层空间中根系生长无损动态数字化监测目的,为根系形态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和新思路,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设计并实施了林木根系图像原位采集试验,为自动化处理根系图像奠定基础。将图像处理技术与传统林木根系研究法相结合。针对三倍体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林分,设计了灌溉处理(Full irrigation,FI)、亏缺灌溉处理(Control irrigation,CI)和不灌溉的对照处理(Control check,CK)等3种灌溉处理方案,在根区内形成不同土层水分梯度,并各选择1株样树(共计3株),探索根系对不同灌溉处理的生理响应;于样树附近以相同的行间距分别布设4行2列共计8根微根管(微根管各设置45个观测点),拍摄时序下各观测点的有效根系图像40000余张(含无根系图像)并进行分类、剪裁和图像人工标定等工作;采集3棵样树自微根管试验之初至今的叶面积指数变化数据。通过此试验法将水分梯度、根系变化、叶面积变化3个林木生长重要特征结参数相结合,为根系图像自动化处理奠定了基础。(2)提出了一种基于形态学改进的模糊C均值根系分割法,提高了图像处理效率。针对采集的杨树根系原位图像,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形态学改进的模糊C均值根系分割方法,根据图像灰度-梯度信息,通过遍历求解的方式区分目标根系和背景。针对沙粒遮挡、孔隙吞噬等现象,结合形态学运算对根系结构进行填补操作,以消除微根管图像中土颗粒、小石块、孔隙等影响,保证分割出根系结构的连通性,与大津法(OTSU法)、模糊C均值聚类法(FCM法)、K均值聚类法(K-means法)等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基于形态学改进的模糊C均值根系分割方法能够批量实现不同形态的林木根系分割,但分割准确率仍需提升。此方法解决了林木根系依靠人工标注、单图测算等低效作业短板,初步实现了林木根系的无损化、自动化、批量化检测。(3)提出了基于生长显著性的自适应神经网络根系分割法,提高了图像分割准确率。平衡了全类型根系自动、高精度分割的难题,实现了全类型林木根系的最优分割。受林木根系生长复杂性和根系形态不规则性影响,运用传统分割方法均存在一定程度过分割和欠分割情况;考虑到增强分割方法应对不同林木根系图像的鲁棒性和泛适性要求,采用深度学习中FCN、U-Net和Deep Lab V3+等3种网络结构进行林木根系分割试验,验证了神经网络方法具备更高的分割准确率,但仍没有解决全类型根系分割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样树根系生长发育初期、成熟期、衰败期等3个重要生长阶段的根系外表层颜色显著性,提出基于生长显著的自适应神经网络根系分割法。结果表明,新的网络结构通过预先判断根系生长显著性,自动选择最优分割网络模型,获得最准确根系分割结果,其分割正确率平均为96.45%,比单独使用U-Net网络和Deep Lab V3+网络的根系分割性能更佳。(4)验证了根系检测技术的稳定性。运用基于生长显著性的自适应神经网络根系分割法对自2019年4月始采集的微根管根系图像进行分割,研究并提取了根系形态学特征参数。为了验证根系检测技术的稳定性,分析了根系形态学特征参数与田间观测数据叶面积指数(LAI)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两者呈现良好的规律性和相关性,与森林培育田间管理经验一致;分析了3种滴灌处理下根系对不同水分梯度的生理响应。从多个角度完成了根系检测技术稳定性的验证,研究成果为林木根系形态学研究提供了方法。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国家公园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国家公园的建设践行“生态保护第一”的原则,另一方面,在我国国情下,农户是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利益参与者与关键部分,具有强烈的自然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需求,国家公园建设与农户生产生活紧密依存。如何实现国家公园“最严格的保护”和农户增收协调,成为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国家公园的建设通过生态保护措施限制资源开采利用、引导产业发展转型与执行生态补偿政策,改变了农户生
杨树在中国栽培面积广泛,在经济与生态环境领域均具有重要价值。杨树炭疽病是杨树叶部发生的主要病害,其主要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并且该病原菌寄主范围十分广泛,危害严重。胶孢炭疽菌主要依靠附着胞作为其侵入结构直接穿透寄主表皮,进而引起病害。因此,对于胶孢炭疽菌附着胞形成机制的研究是解析其致病机制的关键。而在病原菌与植物互作早期,附着胞分化形成
学位
有机合成染料、有机磷农药以及有机磷阻燃剂的工业废水是目前环境工作者十分关注的几种典型废水。目前,针对典型有机污染物的处理,吸附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处理方法。而根据目标污染物的需要,构建具有相应特殊功能的高效吸附材料已成为目前水污染控制的重要研究方向。β-环糊精是一种具有亲水外壁和疏水空腔的环状化合物,由于环糊精能够将客体分子引入或吸附到它们的中心疏水空腔中,这促进了环糊精作为有机污染物吸附材料合成单体
木材/氯氧镁复合材料可解决传统人造板的甲醛释放和火灾隐患问题。但氯氧镁水泥(MOC)自身耐水性差且在改善耐水性的同时易产生大的孔隙及裂纹,导致力学性能降低。此外MOC在木材表面的滤过效应使界面处形成弱界面层,造成胶接强度低,性能不稳定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通过对MOC结构及性能调控、构建“Mg O-Mg Cl2-H2O”稳定体系,制备耐水、强界面结合的木材/MOC复合材料。研究MOC成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