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迁碑》经典发展史研究

来源 :四川美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kun7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迁碑》有着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它是东汉时代文化、审美精神的结晶,是公认的书法经典之作。《张迁碑》以实用书迹为出发点,却成就了影响后世的书法经典。本文以时间为脉络,分别从东汉、明初、明中期、清代碑学以前、碑学兴起以后几个历史时期,对《张迁碑》如何逐步确立其书法经典地位这一过程进行梳理和研究。 1、对古人评价由低到高的演变反映出隶书取法观由崇尚名家书法到非名家书迹,由取法多元化至以汉碑为准的转化。 2、梳理《张迁碑》作为取法对象在明代被提出,但并未引起重视,清初逐渐得到认可,碑学兴起后成为书家主要取法对象这一发展过程。 3、随着时代的发展,《张迁碑》书法审美层面不断的扩展与深入,反映出不同时代隶书审美标准的转变。明代尚“古雅”,清初尚“古拙”,至碑学兴起后推崇“古、朴茂、雄厚”等审美特征。 4、碑学以后,众多书家研习《张迁碑》,但其取法各不相同。他们各自从中找到符合自己性格和审美指向的艺术语言,并强化使之更为突出、鲜明,成就自己的个人艺术风格。这对我们的研习和创新有着深刻的启发。 不同时代的人对《张迁碑》的解读是不断发展演变的。这就要求我们理性、客观地将其放入时代背景去解读,还原其所处历史时期的真实状况,为我们的艺术创作服务。从明代至今研究《张迁碑》的评述颇多。但就笔者,还未见到系统而细致的梳理,尤其是从批评学的角度,就《张迁碑》作为经典的发展演变史进行专题研究,尚付阙如。因而对《张迁碑》书法经典演变发展过程进行梳理是积极而有意义的。 这一经典形成过程的梳理工作是琐碎、繁杂的,也是一项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作为一名书法研习者,踏实地对《张迁碑》书法经典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希望对《张迁碑》书法研究的深入,尽到自己的努力。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相似性感受简单说来就是事物带给人们的感受。对事物的感受虽然每人不同,但具有相似性。相似性感受是我们能够交流的基础,也是交流的主要内容。按照交流的主动和被动性上,交
我国画家艾中信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中曾写道:“美术又称视觉艺术,这是从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的感知媒介主要是视觉来说的。视觉艺术这个界定,涵盖面很广,凡是主要通过
纵观中国民族歌剧的历史,女性形象的塑造似乎成为一个难以割舍的、永恒的话题;或许可以说,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史就是女性的解放史。本文试图以新版歌剧《小二黑结婚》、《江
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SergeiSergeievitchProkofiev,1891~1953)是二十世纪苏联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被称为现代音乐的古典主义者。他把自己的音乐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