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图像、颜色、声音、动作等多种符号资源融入信息传递,打破了以语言为唯一交际手段的传统模式。因此,在语言学领域,话语分析的对象不再局限于语言文本,多模态的意义建构作用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其中,Kress,G.和van Leeuwen,T.提出了视觉语法,为多模态语篇分析提供了理论指导。此外,研究对象由静态语篇向动态语篇的逐步演变成为多模态语篇分析的一大趋势。片头,作为典型的动态多模态语篇,对影视片的视觉元素和听觉元素等进行有目的地重组和编辑,促使观众形成对整部影片的第一印象。电视纪录片《美丽中国》是央视纪录片频道开播的首个节目,深受大众欢迎。该纪录片的片头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表现主题,与观众进行情感沟通,使其对该片有所期待,产生观看兴趣。大部分学者从美学和传播学等层面分别对片头和纪录片展开讨论,本研究则将从语言学角度对《美丽中国》的片头进行多模态语篇分析,力图探索多模态的使用是如何有助于片头的意义建构以及实现吸引观众的目的。本研究以Kress,G.和van Leeuwen,T.的视觉语法及张德禄的模态互补关系理论为基础,主要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从《美丽中国》的片头中选取28个典型镜头作为语料,对镜头中的典型画格进行多模态分析和不同模态整合的深入探讨。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美丽中国》的片头采用多种模态,能够有效实现意义建构,体现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其中,多模态的运用有助于再现真实的生态状况和民族风情,反映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播的主题,构建完整的语篇,增强观众参与性。第二,《美丽中国》片头中的图像、颜色、文字、声音等不同模态互相配合与补充,形成互补关系,促进了意义更加完整地表达。第三,多模态在电视纪录片的片头中通过实现三大意义和模态互补,能够反映主题、建立互动关系、设置悬念、突出重点,从而达到在短时间内吸引观众的目的。本研究验证了视觉语法和模态关系理论分析动态语篇的有效性,拓宽了多模态语篇分析的领域,观众的多模态识读能力得以提高。同时,本研究为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片头制作和完善提供借鉴,有助于提高电视纪录片的收视率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