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分权、民生支出与刑事犯罪率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ff21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三十余年来经济的飞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日益严重的刑事犯罪却成为和谐社会建设道路上面临地一大挑战。究竟是什么因素促使了中国刑事犯罪率的不断攀升?在减少刑事犯罪的道路上,我们需要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诸多国内外学者沿着Becker(1968)“成本—收益”理性选择犯罪这一思路对犯罪的影响因素,从收入差距、失业、法律惩戒力度和威慑效应等多个视角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这些视角都对我们认识和防止犯罪率的持续攀升提供了有益的思路。然而,与中国刑事犯罪率不断攀升相伴随的一个事实是,在中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财政分权和晋升激励机制主导下的地方政府竞争,造就了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结构偏向于GDP目标,而忽视了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目标。从而直接导致了民生支出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过低、实际民生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的现状。于是我们猜想,中国刑事犯罪率的攀升可能是因为人们基本的生存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而不得不付诸于犯罪这种手段。因此,本文试图从政府民生支出的角度对中,国刑事犯罪率不断攀升的事实加以解释。首先梳理了民生支出对刑事犯罪率的直接效应,以及财政分权通过民生支出对刑事犯罪率的间接效应,提出了两大经验性猜想。接下来我们利用1995-2008年的中国29个省份的省级而板数据,采用动态面板系统广义矩(System GMM)方法在有效克服了变量间联立内生性问题和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实证探讨了民生支出和财政分权对刑事犯罪率的显著性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民生支出的增加对刑事犯罪率的攀升具有抑制作用;但随财政分权程度的提高,民生支出对刑事犯罪率的抑制作用逐渐被削弱。我们同时发现,各地方政府的公检法支出并未对刑事犯罪率的攀升起到预期的威慑效应。本文的政策含义是,在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道路上,政府如果想要控制不断攀升的刑事犯罪率,则亟需调整公共支出结构,加大财政支出中对民生支出的倾斜力度,从简单的通过国家机器维稳走向关注民生的道路。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农村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利益格局的调整也给农村社会带来深刻的影响,农村群体
涂尔干关于犯罪问题的论述散见于其诸多社会学著作当中,针对他的观点所展开的争论也多是围绕最基本的问题,而不是细节问题。因此,对其思想进行全面、准确和深入地理解与把握并不
延炼区安防监控系统初建于2001年,现已运行整整十年,目前已经老化严重,存在严重问题,不能满足要求当前的治安需求。建设适合当前社会治安需要的社会治安监控系统势在必行。本
本文通过设计实验拟研究在不同的价格水平、不同折扣力度下,消费者对不同折扣陈述方式所存在的折扣力度感知差异,并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
目的:电击死和他杀伪装电击是法医学实践中常见的案件类型之一,但实际检案过程中,法医工作者对其诊断仍没有统一的标准,尤其是对无电流斑情况的死因推断或特殊情况的水中电击
我国近年来持续出现国际收支双顺差,其结果是储备资产被迫大幅增加。本文通过比较分析日本、韩国以及新加坡在持续双顺差下国际收支管理的政策与措施,研究其经验与做法,合理
从复数教学谈数学教改张泉,丛日明职业技能培训的数学教学目前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是强调数学学科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认为数学只是“一种思维、推理的体操”,实际应用完全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