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家》的解构主义解读

来源 :南京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罗德·品特是英国荒诞派戏剧最重要的戏剧家之一,他的作品《归家》发表于1965年,是品特的“记忆的戏剧”杰作之一。学者们运用各种批评理论对《归家》进行解读,包括精神分析理论,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层面,但对《归家》的解构主义角度研究尚属空缺。近年来,随着学界对解构主义的关注,反二元对立,延异以及解构式阅读成为文学研究的新热点。本文试图从解构主义视角对这部作品进行解读,通过揭示女性在男性为中心的世界中的生存状态和心理,旨在采用新的视角探讨品特作品中的解构主义特色,为《归家》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和思路。本文从三个章节来论述戏剧《归家》中体现的解构主义思想。第一章从“家”的结构入手,集中探讨《归家》中反二元对立的手法,揭示品特对传统“家”的消解。德里达的解构思想并不单是将从属的一方转变为支配的一方,而是为了推翻二元对立下的等级秩序,直至该等级秩序不再出现。第二章主要探讨“家”的延异,分别从人物角色、人物身份、以及结局等角度分析“家”在语意上的不确定性。即“家”在不断延异和自我解构的活动中重新建构之后新的语意。第三章以德勒兹的“块茎”理论为框架,论证戏剧中女主人公归家即离家,离家就是归家的辩证关系。本文的结论是,品特的《归家》虽然消解了“家”的结构,但是并没有消失“家”的关系,相反,《归家》延异了“家”的意义。“家”的意义和关系在“块茎”的作用下呈现出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态势,打破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意义上“家”的逻各斯中心主义。
其他文献
本文将荣获1995年第6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改编、最佳剪辑、最佳视觉效果六项大奖的好莱坞电影《阿甘正传》作为个案研究对象,以目的论(Skopost
哈尔·萨夫列尼地下宫殿是马耳他的著名古迹,位于距首都瓦莱塔城南1千米的帕奥拉市中心附近,有“史前圣地”之称。  “马耳他”这个名字是由古代腓尼基人所取的“马莱特”演变而来的,意思是“避风的港湾”。历史上的马耳他可谓多灾多难。由于其地理位置处于地中海的中心,扼地中海通往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海上交通要冲,自古以来就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曾相继被腓尼基人、罗马人、阿拉伯人、诺曼人、西班牙人、圣约翰骑士、法国
期刊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