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有鼎墨辩思想述评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chzg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探讨的问题主要涉及沈有鼎墨辩研究领域的见解及其中体现的哲学理念,兼而谈及他的中国文化发展和中国文化和哲学观。首先在第一章简要介绍沈有鼎生平及其学术思想,尤其是在《墨经》研究方面的独到见解和突出成就。第二章重点探讨了沈有鼎梳理出的《墨经》辩学体系,以及他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的研究方法。沈有鼎对躲躲闪闪的论辩风格不甚赞成,主张严密有据的科学论证,这与他长期从事逻辑学研究,尤其是西方数理逻辑研究有深刻联系。他要求诂解工作首先要反对主观主义和望文生义,坚持尊重原文原意,前后一致,解释合理,并虚心对待不同见解和批评意见。沈先生认为,研究古籍的正确作法是把文字考辨和思想阐发两者结合起来。第三章在理解的基础上摘录沈有鼎论《墨经》与辩者相关的几个哲学问题,涉及“无穷与有穷”、“兼爱”、“合同异”、“离坚白”、“仁义”等,沈有鼎运用自己的哲学方法对《墨经》和辩者的争论进行了重点点评。另外,由于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墨经》研究和西方分析哲学、形式逻辑、数理逻辑的研究,这种特殊的背景使他对中西文化乃至哲学都有较深入的理解,在他看来,中国文化是一个逐渐综合、趋向完美的过程,且这一趋势日益明显。他追求严密逻辑分析的思想与中国哲学自古以来特重综合,讲究直觉悟性的思维取向有相当不同,他受所处时代的局限,完全以西方哲学和现代西方逻辑作为普遍规范,用以指导其具体研究工作,在哲学方法中缺乏中国文化的特征。第四章是本文的结论,主要以笔者观点评价沈有鼎对《墨经》与辩者关于哲学问题的争论的价值和意义。笔者在此作一总结:《墨经》朴素、科学,有机械主义倾向,有些问题僵化于经验;辩者以主观、相对思想为主,多有诡辩,但有辩证元素;沈有鼎坚持客观、辩证、联系、历史、科学,以第三者立场评议墨辩之争,有鲜明唯物、唯心的划分,有得也有失,失在全以外来的西方理论体系作为普遍范本,解释和评价中国哲学和墨学逻辑,对文化差异尤其是中国文化的特殊性考虑不足。由此引申,笔者对沈有鼎关于中国民族性的见解进行了探讨,认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是一个缓慢、艰难融合的过程,中国文化的完美再现并不会一帆风顺。
其他文献
自人类迈入文明社会始,如何处理道德与利益之间的关系,就成为先贤们追求与思考的核心问题。在古代中国,这一问题体现为义利之辨。在中国传统义利思想中,以儒家为代表的道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