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九世纪的英国文坛出现了一批卓越的女作家群,如夏洛特·勃朗蒂、艾米莉·勃朗蒂、盖斯凯夫人和乔治·艾略特。其中,乔治·艾略特因其以道德的严肃探讨及正视人生经验的开放胸襟而被当代英国批评家F·R·李维斯列为英国文学史上的“伟大传统四大家”之一。 在十九世纪英国诸小说家中,乔治,艾略特无疑是不可忽视的一位,但一直以来她却被我国的外国文学界冷落,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她作品的复杂性。乔治·艾略特是“小说家中的思想家”,她翻译过斯特劳斯不朽的三卷巨著《耶酥传》和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还给当时影响颇广的《威斯敏斯特评论》撰写过无数文章。这种评论家、思想家的气质灌注在作品中,使她的作品往往生涩难懂。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本着“对平常生活的忠实体现”的写作宗旨,乔治·艾略特对维多利亚时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了大量的描绘和研究,有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变革,自然科学的进步及宗教信仰的危机。她描写了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外省”的生活和各种人物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本文从女权主义的角度出发,着眼于妇女与社会的关系,即当时维多利亚时代的“妇女问题”,探讨乔治·艾略特的“伟大之处”。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由于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形象都或多或少地与乔治·艾略特有联系或是她的影子,我们得首先了解她的生活经历及其对写作的影响。乔治·艾略特积极从事于各种社会活动,支持某些激进女作家为妇女争取受教育权利和职业机会的斗争。在私生活中,乔治·艾略特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与有妇之夫乔治·亨利·路易斯过同居生活。这一离经叛道之举使得她众叛亲离,并被英国的上流社会放逐二十多年,但对乔治·艾略特来说,这一切都不足以可惜。因为正是在路易斯的鼓励和帮助下,她开始了她的文学创作,并由此而体验了社会对妇女的偏见。她的这些生活经历使她加深了对当时的妇女地位和状况的了解,并在其作品中反映了妇女在职业、教育、和婚姻方面受到的压制。 其次,从她的三部小说《亚当·贝德》、《弗洛斯河上的磨房》和《米德尔马契》中,从小说中女主人公的命运上,看妇女在职业、教育、和婚姻三个方面的困境和困惑,并了解她的妇女观。 《亚当·贝德》中的戴娜是乔治·艾略特创造的“天使”,即纯洁、善良、忍耐,有自己的职业——卫公理教徒和布道者,是英国文学中第一位有职业的女性。这是跟男性传统下的“家里的天使”不同的地方。她的说教,打破了妇女一贯来保持的“沉默”及“缺席”。用福柯的话语权利来看,谁掌握了“话语”的权利,谁就掌握了权利。妇女布道是违反《圣经》的规定的,因此,这一权利很快就被剥夺了。从教会禁止妇布道和戴娜对自己的情感需要之间,戴娜选择了亚当为自己的归宿。戴娜摆脱了上帝的控制,却又落入了另一个男人的掌握之中,且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职u比而结婚。这在女权主义者看来是乔,治·艾略特的失败之处,且戳娜在布道时是没有“性别意识”的,即没有意识到自己作为女人去“言说”,因而这一举动也就失去了它的进步意义。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玛吉有点乔治·艾略特的影子。自幼好读书,求知欲强,但由于父权社会对妇女的偏见和限制而投能接受更多的教育。又由于她感情丰富,却没有足够的理性来引导自己,从而导致了与史帝芬的私奔,最后却由于自己良心不安而回到原处。她拒绝了婚姻,最后却落得个被洪水冲走的结果.通过玛吉,乔治·艾略特描述了妇女在求知上的困境,呼吁妇女有受教育权。女权主义者对此颇为不满,她们责怪乔治·艾略特不让玛吉像她一样——学识丰富,敢于过同居生活,使得玛吉的困境能够解诀。 《米德尔马契》揭示了父权社会中婚姻制对妇女的压制及妇女对婚姻的困惑。y.多箩西妞和罗莎蒙德两位妇女的婚姻中,可看到婚姻制中要求“门当户对”观念和“绅士”配“淑女”的诸多弊端及其带来的后果。多箩西妞与卡苏朋结婚是出于对他的学识的崇拜,是为了结婚后从他那学到更多的知识。结果却发现他所研究的己是陈腐和毫无结果的。令她伤心的是卡苏朋并不屑于教她更多的东西。笼罩之上的光环失去后,多箩西妞发现她的丈夫心胸偏狭和自私,以至于死后都还想通过遗嘱对多箩西妞的再婚横插一手,限制她不能与拉迪斯拉夫结婚。多箩西妞放弃了遗产,追求自己的真爱,与一无所有的拉迪斯拉夫结婚。这一行为有违呵挡户对”的观念,因而招致非议。多箩西妞反抗了父权婚姻制这一标推时,却也落人了婚姻的“陷盼”,因为除此外,她还能做什么呢?由此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妇女除了婚姻这一“天然职讪”外,别无其它职哑可以选择。罗莎蒙德完全是在父权制观念下培养出来的“淑女”,她对婚姻的浪漫想法是嫁一个外来的“绅士”以提高自己的身份。利德盖特是来米德尔马契行医的男爵,有抱负却没有钱,志在医学改革上做一番事业;他有他的“平庸的斑点”,即按照父权制标准来选择耍于。因此他和罗莎蒙德一拍即合。婚后的负债使他们进一步认清了对方。罗莎蒙德认识到了高贵出身并没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