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由于自身的低成本、环境友好、在弱光条件下性能良好及制备流程简单等特性,引起了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对电极催化还原电解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由于自身的低成本、环境友好、在弱光条件下性能良好及制备流程简单等特性,引起了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对电极催化还原电解质的能力、光阳极的结构及对染料的吸附量等都是影响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效率的关键因素。本论文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碳纳米管对电极和二氧化钛光阳极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来提高电池效率并降低器件成本,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将不同形貌的碳纳米管应用到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对电极,作为Pt电极的替代材料。研究发现长的碳纳米管比短的碳纳米管有更好的电催化活性,以长碳纳米管为对电极的电池获得了2.42%的光电转换效率,比短的碳纳米管的效率提高了19.8%;阵列碳纳米管比长碳纳米管的电催化活性更好,其相应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获得了2.95%的光电转换效率。然而,由于碳纳米管极易团聚,影响了其电催化活性,故采用溶菌酶、十六烷基氯化吡啶、脱氧胆酸钠及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等表面活性剂等对碳纳米管进行非共价修饰来提高碳纳米管的分散性并将其应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对电极。在修饰后的碳纳米管中,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修饰的碳纳米管具有更好的分散性和电催化性能,以其为对电极的电池性能也是最优的。2.以硫酸钛为前驱体,采用水热法制备出不同表面形貌的二氧化钛微球,并将其应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光阳极。研究发现,与结构紧实的二氧化钛微球相比,结构疏松、表面粗糙且结晶度更好的二氧化钛微球作为光阳极,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可以表现出更好的光电性能。为了进一步增加光阳极薄膜的附着力,以不同添加量的钛酸丁酯为前驱体,盐酸及去离子水作为溶剂,通过水热法在不同温度下直接在FTO导电玻璃衬底上生长二氧化钛纳米花。当调整水热反应体系中钛前驱体的用量为1.5ml时,生长出形貌均一的二氧化钛纳米花,以之作为光阳极的电池能够获得最高的光电转换效率(1.83%)。进而调整反应温度,当反应温度从150℃升高165℃,相应的电池效率从0.14%提高至0.39%;当反应温度降低至135℃,相应的电池效率也降低。结果说明直接生长二氧化钛纳米膜体系反应温度的升高有利于改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性能。
其他文献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对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探析地方本科院校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需求,努力通过
本文首先选用葡聚糖为原料,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合成了形貌良好的葡聚糖凝胶微球。利用冷冻干燥法得到多孔的葡聚糖微球。用红外光谱确定了合成产物的化学结
建造城镇污水处理厂是解决城镇水污染问题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技术措施,但在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运行过程中,能量消耗大是它重要的特征,所以有针对性的提出节能方法,指导工程实践,这对于城市污水厂节能降耗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河南省城镇污水处理厂能耗利用现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类概括分析了河南省城镇污水处理厂的现状和能耗分布情况,并进一步对河南省采用典型处理工艺的城镇污水处理厂进行详细调查,分析其各处
近年来,全国各城市大力建设污水处理厂,如何处理污水处理厂产生的大量污泥成为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污泥处理处置行业逐步受到重视,相关政策和标准纷纷出台,市场规模
温敏可注射水凝胶为组织工程的一类软支架材料,由于能够在温度的调控下发生溶胶-凝胶转变,可通过注射的方法将复合有细胞或药物的聚合物溶液注射到所需部位,原位形成凝胶,避
自由平等人权是资本主义国家宣扬的“普世价值”,其实质是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利益,为霸权主义掩饰和服务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形成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高校思
高温超导材料以其独特的特性,将成为21世纪最具有发展前途的新型材料。要想制备出高质量的超导带材,缓冲层及YBCO超导层的制备技术是极其关键的。金属有机沉积(MOD)法因不需要真空环境,制备的薄膜厚度均匀,设备简单,成本低,而被广泛应用。本论文采用MOD法在双轴织构的镍钨合金(Ni-5at.%W)基带上制备La_(1-x)Sr_xTiO_3导电缓冲层薄膜及YBCO超导薄膜,同时也探讨了采用磁控溅射法
碳纳米管由于其优异的力、电综合性能,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能源材料领域在近几年受到人们的重点关注和深入研究。而碳纳米管纤维作为碳纳米管的一维宏观结构,具有独特的结构和特殊的力电性能,有希望作为电池或电容器的新一代电极材料应用于能源材料领域。因此本文以CVD法制备的连续碳纳米管纤维为基底,复合上具有高电容特性的聚苯胺或优异半导体特性的二氧化钛制成复合纤维,并作为电极材料分别应用于超级
为紧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步伐,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研法、逻辑分析法等,在分析“课程思政”与高校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