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在不同载荷条件下,颌面骨的应力分布变化情况,进一步探讨其本身的生物力学行为特征、骨折可能的发生机制及坚强内固定的理论基础,为颌面骨骨折的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方法:1、对不同方向、不同大小的外力、不同受力面积作用于下颌角时下颌骨的主应力值以及应力分布情况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2、对颌骨正中和颧骨在不同作用力及各种工况下的应力及位移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结果:1、下颌角侧方加载力时,同侧下颌角髁状突颈部、下颌隆突、磨牙后三角区及颏部舌侧面应力较大,下方加载时,双侧髁状突颈部、下颌角外侧面、下颌角下缘应力较大。2、两个施力方向均伴随着施力的不断增大,Von Mises应力值以及应力集中区域逐渐增大。3、受力面积越小,主应力越大,应力变化与面积变化成反比。4、上颌骨正中加载时,同侧上颌骨正中、眶内侧、外侧、眶底区、颧骨及对侧眶内侧壁应力较大,位移以同侧牙槽突最大。颧部加载时,颧骨、眶外侧、眶底区以及鼻底应力较大,位移以颧骨加载部位最大。5、两个施力部位均伴随着施力的不断增大,Von Mises应力值以及应力集中区域逐渐增大。6、伴随着加载角度的变化,应力值变化较小,应力集中区域变化范围较大。结论:1、静载荷作用于下颌角时,下颌骨各部位应力分布与外力大小成线性关系,应力与面积成反比。2、上颌骨正中加载时,同侧上颌骨正中、眶内侧、外侧、眶底区、颧骨及对侧眶内侧壁为应力集中的区域;位移以同侧牙槽突最大。3、颧部加载时,颧骨、眶外侧、眶底区以及鼻底应力较大,位移以颧骨加载部位最大。4、伴随着施力大小的不断增大,两种载荷下Von Mises应力值以及应力集中区域渐增大,应力大小与外力的大小成线性关系。5、作用外力的角度与方向不同,颅上颌复合体的应力效果有着显著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