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谶纬,包括谶、纬、侯在内,作为“经学支流”,是研究儒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关于汉代谶纬的研究成果已有很多,但对其他时代谶纬的研究则较少。唐代是一个学术盛世,也是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期,研究谶纬之学在唐代的流传情况及其与唐代社会的关系,可以为谶纬学通史研究提供阶段性研究基础,也可以加深对唐代社会历史的认识。唐以前历代统治者禁毁谶纬的特点是禁止郡国私家收藏,皇家收藏则不在禁止之列,对王朝政治或学术有价值的亦不被禁止。唐代对待谶纬的政策与前代不尽相同。由于政治需要和经学发展,唐代谶纬政策经历了由“崇纬抑谶”到“谶纬并禁”的过程。谶纬内容在唐代及涉及唐代的典籍中被引用较多,特别是初唐时期天文占类书籍保存了大量谶纬资料。谶纬之学与唐代政治关系密切,李唐王朝利用谶纬取得政权并用谶纬来粉饰其自身地位的合法性,文人术士也不惜造作谶纬来证明自身神力通天,能知未来吉凶,博取名利。宗教也想借王权力量发扬壮大,并甘心成为他们的利用工具。初唐,官方教科书《五经正义》杂引谶纬,使其得以广泛流布。中唐后儒学理性主义发展,渐渐消除了儒家经典身上的神秘主义色彩,谶纬之学失去了其在儒家内部存留发展的土壤。道教对谶纬神学积极吸收应用,一些道士由儒入道,对于谶纬理论运用熟稔;道教,也模仿谶纬,制作了大量的政治神话。佛教为方便传教,在中国化过程中积极吸收包括谶纬在内的儒家思想。“佛谶”就是借鉴谶纬的产物。佛教诸多高僧精通谶纬数术,其俗讲、变文有诸多谶纬神话故事。天文候占类书籍中引纬较多。谶纬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流变,形式上已经不再保留原先的面貌,但谶纬观念却伴随着数术占卜得以呈现。谶纬和谶纬观念深刻影响了唐代文学,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在唐诗和唐传奇中都有明显的表现。总之,唐代谶纬与社会的关系十分密切,其流变呈现两个方向:一是为道教、佛教所消化吸收,依托于一定的宗教形式而存在;一是在民间信仰中继续传播和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