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使用1999-2007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库,首次在地级市层面上实证了地方政府为地方经济增长而相互竞争的行为对企业生产绩效的影响,并着重探讨这种影响的区域差异和内在机制。本文认为,在中国现实经济背景下,地方政府对于经济有着强烈干预的冲动,因此,在生产率研究中如果不引入地方政府行为这一变量,此类研究将显得不够完整;想反,在对地方政府行为的探讨中,效率研究的缺失也会使得地方政府角色的塑造不够完善。因此,本文首先使用了OP和LP方法对1999-2007中国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无偏估计,再在地级市层面上使用税收优惠、工业用地出让以及政府投资等5项指标全面衡量地方政府为经济增长而相互竞争的行为,最后将微观工业企业的数据和地级市层面的数据进行匹配,使用面板随机效应和面板固定效应方法进行实证检验并做了充分的稳健性考量。本文的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的确存在着因势利导的作用:在工业基础较为薄弱的中部地区,地方政府竞争能够有效促进微观企业生产绩效的提升,而在工业发展较为完善的东南沿海地区,政府干预的效应则不显著。本文在地方政府行为研究和生产率研究领域都作出了边际的贡献:1)本文首次将地方政府竞争行为引入到微观企业生产效率研究的领域,为地方政府因势利导的作用找到了实证上的依据;2)实证表明,地方政府使用不同的手段,能够使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1%—5%,但是这种效应的区域差异明显;3)更重要的,相比于过去文献认为地方政府只是推动了中国经济“量的增长”的论断,本文为地方政府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提供了“质的依据”;4)显然,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国家区域发展政策的制定,也有着启发意义。在政策建议上,本文认为,中国之大,区域差异之显著,中国的经济政策也应当因地制宜。在工业化的中前期,地方政府的扶持和引导有着积极的意义,不仅能够提升企业的规模,还能够提升企业的绩效;但是在工业化步入较为成熟的阶段后,政策干预的作用将减弱,此时则应当将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交还与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