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经历了新农村、美丽乡村、传统村落的“复兴、更新”建设过程,并且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一系列的“优乡惠农”政策显著改善和提高了乡村农民的生活条件与质量。乡村的道桥交通、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公共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乡村在全面振兴中正在克服产业经济发展的局限,为弃农务工转向城市发展的年轻农民提供回乡创业、就业的机会,为乡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添“互联网家乡”的魅力,以足够的发展动力消解“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村民老龄化”等问题,促使乡村传统文化对接现代文明,强化和加快乡村发展速度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进程。虽然我国乡村的发展正在稳步前行,但在发展中仍存在乡村文化与当代文明对冲的不均衡发展问题。晋察冀边区,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红色旅游资源著称于世,并成为推进美丽镇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村民生活水平、传承传统文化、对接现代文明,构建和谐社会起到特殊作用。因此,研究乡村公共建筑本土特征、以创新设计策略提升乡村生活质量,以振兴乡村破解“三农”问题,己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首先,以晋察冀边区乡村公共建筑为研究对象,针对乡村建设同质化、本土审美异化和“新三农”中的问题展开研究;其次,梳理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凝练出保护自然、传承历史、提升产业的动态本土设计理念,并分析建筑本土设计与乡村振兴间的联系和作用机制;其三,针对乡村振兴中公共建筑存在的问题,提出环境适宜性策略、人文历史传承策略、本土化实施策略;最后以天生桥镇活动中心为例进行实证,总结出理论与实践相得益彰的本土设计策略。其中创新性的关注了乡村公共建筑的自然环境适宜性,提出了乡村社会人文历史的传承构建,并对建筑形态风貌本土化设计进行了全新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