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硒在人体中的重要生理功能及膳食是人类摄取硒的主要途径,本文将重点讨论低丘红壤区域土壤硒的生物有效性,并对当地居民膳食硒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价。方法:本研究在典型低山丘陵地区采集了土壤和水稻植株各72份,运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对土壤总硒、土壤不同形态硒和水稻植株各部分总硒进行测定,同时运用国家标准方法测定了土壤pH、有机质等理化指标。然后,重点分析了土壤-水稻系统中硒的分布迁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特别是对土壤不同形态硒的生物有效性进行了深入讨论。最后,根据大米含硒量并参照江西省城乡居民膳食调查结果,估算了当地人群膳食硒的摄入量并进行了相应评价。结果:(1)土壤、大米总硒含量分别为0.238±0.117mg kg-1和0.052±0.027mgkg-1,参考环境硒与健康阈值标准,处于中等水平。(2)土壤中各形态硒平均含量为残渣态硒(116.82±29.26μg kg-1)>酸溶态硒(33.87±15.91μg kg-1)>有机物结合态硒(30.45±12.98μg kg-1)>水溶态硒(16.58±9.69μg kg-1)>可交换态硒(15.11±10.38μg kg-1)。相关分析发现,土壤有机质与土壤酸溶态硒、有机物结合态硒呈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正相关关系,而土壤pH与它们没有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关系。(3)水稻植株各部分的含硒量为根(0.338±0.171mg kg-1)>叶(0.074±0.037mg kg-1)>大米(0.052±0.027mg kg-1)>米糠(0.040±0.013mg kg-1)>茎(0.036±0.019mg kg-1)。硒在水稻各部分之间的迁移系数以茎-叶最高,而水稻可食部分含硒量与茎的关系最密切。土壤水溶态硒和可交换态硒含量约占总硒的15%,它们均与水稻根部、大米硒呈正相关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明两者具有较高的活性。(4)据估算,当地居民膳食硒摄入量为36.37μg d-1,略低于健康成人的生理需要量(40μg d-1),也未达到硒的推荐摄入量(50μg d-1)。结论:在中等含硒水平的低丘红壤区域,大米含硒量与土壤总硒、土壤水溶态硒和土壤可交换态硒都呈正相关关系,特别是土壤水溶态硒和土壤可交换态硒与大米含硒量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这两种形态的硒对大米生物有效性最高。根据估算,当地居民膳食硒摄入量尚不能完全满足人体需要,可能会对当地居民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