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被生物量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指标之一,有着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对植被的生物量进行研究,可为生态系统中研究能量的平衡、流动和养分循环等功能过程提供基础数据。本文以北川自然保护区巴东栎林、红桦林、岷江冷杉林、青川箭竹林四种类型植被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样地调查和室内实验分析,对巴东栎(Quercus engleriana)、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青川箭竹(Fargesia rufa)的生物量模型、单株生物量分配规律及其林分生物量等进行了研究,为北川自然保护区的经营、管理及植被恢复等提供基础数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树高H、胸径D以及它们的组合D2H为自变量,初步建立了北川自然保护区内巴东栎、红桦、岷江冷杉、青川箭竹各器官及单株生物量模型各45个,然后通过模型评价指标R2和P的检验,最终确定了巴东栎、红桦、岷江冷杉、青川箭竹各器官及单株最优生物量模型,模型拟合度和预估精度总体较高,实用性强。(2)通过对北川自然保护区内巴东栎、红桦、岷江冷杉、青川箭竹标准木(竹)的解析,研究了各自单株生物量分配规律。巴东栎单株生物量分配规律为干>枝>根>叶,红桦、岷江冷杉、青川箭竹的单株生物量分配规律为干(竿)>根>枝>叶。单株生物量分配上均以干(竿)的生物量比重最大,叶的生物量比重最小,且随着单株生物量的增加,巴东栎、红桦、岷江冷杉、青川箭竹各器官的比重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树枝比重与树干比重的变化趋势完全相反,而树叶比重与树枝比重变化趋势相同。(3)北川自然保护区巴东栎林、红桦林、岷江冷杉林三种林分生物量差异明显,巴东栎林生物量平均值为118.65t/hm2,红桦林生物量平均值为77.86t/hm2,两种林分生物量总体表现为乔木层>灌木层>枯落层>草本层。岷江冷杉林生物量平均值为207.48t/hm2,林分生物量表现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枯落层。(4)海拔与四种类型植被生物量有着较显著关系,是影响北川自然保护区植被生物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巴东栎林、岷江冷杉林、青川箭竹分布的海拔内,林分生物量先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后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并分别在海拔1750~1850m、3000-3100m、1800-2000m范围内达到最大生物量。红桦林在其分布海拔内,林分生物量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并在海拔2300m左右达到最大生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