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奈达指出,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中国翻译界形成了“言必称奈达的局面”。确定的意义在当时盛行的结构主义翻译观里占统治地位。德里达是西方解构主义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解构主义理论颠覆了西方自古希腊以来的思想、文化体系,将翻译研究从盲目的忠实中解放出来,在哲学、文学、美学等领域取得了巨大反响。本文从翻译中的意义循环流变问题出发,结合解构主义,语言学观点、文化学和翻译理论,对语言意义的不确定性及其翻译的不确定性进行深入研究,从深层次揭示产生语言意义不确定性和两种语言转换的翻译不等值的深层次本质和原因,为文本的多样性解读提供理论依据。切入角度微观上研究语言意义不确定性在言语中的主要表现(语言模糊性和语言结构的歧义性);宏观上研究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通过对同一文学作品的不同角度的解读加以说明(如《声声慢》和《红楼梦》等);本论文主要采取文献分析法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两个层面来阐述翻译的不确定性。这篇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引言首先提出语言使用者在一定场合使用它却可以表达与其所指意义完全不同的能指,这种能指与所指不断地延异而生成的各种不同意义导致了翻译的不确定性。本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问题、研究意义。并简要指出了论文的中心论点。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介绍国内外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哲学家、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翻译观,揭示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对语言意义的不确定性及其翻译的学术价值。第三章深刻探析了翻译不确定性的体现方式和深层因素,能指与所指之间存在着不稳定的延异关系从而证明意义的不确定性。“延异”导致语言的开放性和意义的不确定性,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赋予作品无限的生命力,译者与读者的不同解读导致翻译的差异性,同一文本文化语境的不同生成不同的文本意义。第四章重点从词语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句子结构的歧义性、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在翻译中的表现等方面用具体实例对比研究来论证翻译的不确定性问题,论述怎样翻译才能更好地解决翻译的不确定性问题的最佳翻译策略。第五章是对本文的总结,德里达的翻译不确定性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从深层次揭示语言不确定性的原因和语言意义的本质,原文的意义通过多元的、动态的翻译标准不断延异,译者根据根据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积极发挥自己的解构近真的创造性,但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主体性的发挥并不等于放弃忠实,而要受到原文、原语及目的语语言规范等制约因素的限制。通过正确地理解了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译者就应在充分发挥主体性因素的同时把握创造性叛逆的限度,恰当地运用创造性叛逆使译文增值,使译文符合作者的意旨,符合原作的风格,以便在最大范围内做好文学作品翻译并取得文学与价值的双好效应,为文本的多样性解读和中国文学名著的更佳重译提供理论依据,更好地再现经典名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