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省属高校,顾名思义就是由省一级人民政府主管的高等学校。与部署重点院校相比,省属高校更加注重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更加注重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省属高校还具有数量较多、规模较大等特点,这些特点导致不同省属高校获得资源差别很大,但总体上得到支持力度有限,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有的甚至停滞不前。研究省属高校的科研竞争力,能够引导省属高校巩固和发展自身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而为学校吸收和创造更多发展资源,以点带面,促进省属高校办学整体质量的进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本文首先讨论了省属高校科研竞争力的基本内涵和特点,介绍了省属高校科研竞争力研究的理论依据,包括知识创造理论、战略管理理论和基于学科的科研竞争力评价理论。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省属高校科研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构建。通过在辽宁省省属高校进行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省属高校科研竞争力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与部属重点大学相比,省属高校科研竞争力整体上相对较弱,科研获奖级别较低,权威期刊论文数量较少,学科带头人相对缺乏,科研环境有待进一步加强。如果按照一般的大学排名评价体系衡量,注重各项指标的加和,很容易认为省属高校科研竞争力无足轻重。但是,在研究中发现省属高校的某些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体现出了较强的科研竞争力,发展势头强劲,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成效显著,反映出在科研竞争潜力方面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基于以上原因,本文选取了“科研实力”和“科研潜力”两个一级指标作为体现省属高校科研竞争力的因子。经过验证性分析和调整,分别确定了两个一级指标下各自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科研实力”包括科研成果、科研收入、科研平台、科研环境和科研团队;而“科研潜力”是对“科研实力”指标下各影响因素的动态评价。对这些影响因子的判定,充分考虑评价省属高校科研竞争力的需要,注重与国内外学术前沿的差距、比较优势、属地效益和辐射能力,以区别于一般的大学排名评价指标。在确定影响因子后,应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影响指标的权重,并通过一致性检验,最终构建了省属高校科研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在构建了评价体系之后,选取五所能够代表辽宁省省属高校特点的高校,以学科为基本评价单位,对参评的15个学科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分别得到了参评学科近五年来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经整理汇总后,导入评价体系进行计算,得到了参评学科的科研竞争力评价结果。通过参评省属高校内部学科之间的比较,确定了其中的优势学科,发现了优势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差距,为今后省属高校的发展指明方向;另外,还进行了省属高校之间优势学科的比较研究,以发现各校优势学科自身存在的不足,取长补短,将优势学科的建设引向深入。将动态方程法得到的结果,与综合性的大学排名结果进行比较,说明了两个评价结果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较为客观的评价省属高校的科研竞争力,发现省属高校的优势学科,体现出各学科的科研实力和科研潜力,为省属高校学科建设和制定发展规划提供咨询建议,促进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进一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