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先锋派文学”的代表之一,中国当代作家残雪以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在这一文学派别中呈现出非常不一样的色彩,但是残雪的作品在国内外却呈现出了不同的热度。在国内,虽然有着“中国卡夫卡”之称,但残雪的知名度还是十分有限;相反,残雪在国外尤其是美国却获得相对“热”的反应,是国内被海外译介作品最多的作家之一,获得多项国际知名奖项,其小说《最后的情人》获得2015年美国翻译文学奖,入围当年国际布克奖长名单等国外知名奖项等等。残雪作品在国内外的反差热度逐渐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从这一现象出发,主要探讨英译残雪小说在美国“热”的原因。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引言部分梳理了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并介绍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研究价值以及篇章布局等。正文部分共包括三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介绍残雪及其作品在海外的翻译与传播。主要包括三节:第一节介绍残雪的创作生涯以及其作品在海外的总体情况,总结了目前已知的残雪所有译本的翻译出版情况;第二节主要就残雪英译小说进行介绍,围绕译者与出版社等分析残雪小说翻译出版的特点;第三节主要是对残雪英译作品的接受情况在不同方面进行呈现。第二章从三个方面论述残雪在美国的“热”,首先就本文设置的“热“进行定义,通过本身含义,以及具体的数据来呈现。进而主要分析了残雪英译小说在美国“热”的外部原因,译者途径,作品受众等方面都是促进残雪英译残雪传播与接受的原因。第三章主要就残雪的两部英译小说《天堂里的对话》和《最后的情人》进行内部案例分析。《天堂里的对话》采用的是中外合作的翻译模式,作为短篇小说集,中外合作的译者在翻译过程更需要从互文性的角度出发,保持前后翻译的一致性以及注意前后联系;意识形态也是译者詹森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考虑的因素。在长篇小说《最后的情人》中译者根据原作文本的语义和内在叙事机制等特点,在考虑读者的阅读特点之后进行忠实翻译,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但是也会将整篇文章中的中心意象做出创造性的翻译。结论部分总结了残雪英译小说在美国“热”的原因,强调了优秀的原作本身对于译介的重要决定作用,译介过程中的内外部因素对于残雪的传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残雪具体案例的分析,本文捕捉到国外出版社的主动译介,专业读者的推荐,译介模式以及译者的创造性选择都对于中国文学走出去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