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以及和现代文献中穴位贴敷治疗泄泻用药和选穴出现频次与所属类型、药物性味归经、特定穴属性及配伍关联规律,结合专家指导意见制定穴位贴敷治疗泄泻用药、选穴优选方案。采用临床观察试验验证此优选方案的有效性。方法:1.采用文献计量与数据挖掘技术形成穴位贴敷治疗泄泻选穴、用药优选方案以通过计算机检索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中华医学会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和Pubmed、Embase、CochraneLibrary 7个中英文数据库相关文献和利用第五版《中华医典》进行计算机、网络与手动检索进行查询古代医籍中穴位贴敷治疗泄泻的文献为研究对象,总结用药和选穴出现频次与所属类型、药物性味归经、特定穴属性、腧穴所属部位及配伍关联规律特点,建立穴位贴敷治疗泄泻的古今文献选穴、用药数据库,应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供的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V2.5版)和Excel对已总结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挖掘穴位贴敷治疗泄泻的常用选穴、用药处方规律。结合临床专家指导意见,形成穴位贴敷治疗泄泻选穴、用药优选方案。2.设计临床观察试验验证穴位贴敷治疗泄泻选穴、用药优选方案的有效性临床观察治疗的3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泄泻患者运用穴位贴敷疗法治疗结果,穴位贴敷治疗中选穴和用药参考优选方案,5天为一个疗程,共治疗4周,以大便次数和Bristol粪便性状量表评价为疗效观察指标,以泄泻中医证候分集化量表作为疗效评价指标,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进行量表评估。结果:1.选穴用药优选方案结果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现代文献共49篇,现代文献中穴位贴敷治疗泄泻用药处方共50条,涉及中药69种,出现频次最多的前5味为吴茱萸24次、肉桂19次、细辛16次、芥子14次、干姜11次,药性主要集中于温性136次和热性73次,药味频次主要集中于辛202次、苦99次、甘84次,与脾、肾、肺、胃关系密切,出现频次依次为189、143、133、122次,配伍关联药频率较高的药物组合为(1)芥子、细辛(2)肉桂、吴茱萸等,关联度较大的药物组合有(1)甘遂->细辛(2)甘遂->芥子(3)甘遂->延胡索(4)延胡索,细辛->芥子(5)延胡索,芥子->细辛。选穴处方弓66条,涉及穴位34个,出现频次在前5位的腧穴为神阙41次、足三里出现31次、天枢29次、脾俞28次、中脘21次,腧穴所在部位主要集中于胸腹部、下肢部和背腰部,频次依次为126、88、47,出现频次最高的经脉分别为任脉88次、足太阳膀胱经82次、足阳明胃经73次。选穴频率较高的腧穴组合有(1)足三里、脾俞(2)足三里、天枢,置信度较高的选穴组合有(1)神阙,中脘->脾俞(2)神阙,大肠俞->脾俞(3)足三里,胃俞->脾俞(4)足三里,肝俞->脾俞(5)脾俞,关元->足三里(6)足三里,大肠俞->脾俞,其中神阙穴在66条处方中共出现41次,以单独处方出现29次。结合以上用药、选穴规律和专家指导意见,制定出穴位贴敷治疗泄泻用药优选处方为吴茱萸30g、肉桂10g、细辛10g、芥子10g,选穴优选处方为神阙、足三里(双)、天枢(双)、脾俞(双)。2.临床观察验证结果30例临床观察病例痊愈1例,显效1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33%,p<0.01,具有极显著差异。大便次数和Bristol粪便性状量表评分结果均p<0.05,有显著差异。结论:1.穴位贴敷治疗泄泻用药优选方案为吴茱萸、肉桂、细辛、芥子,选穴优选方案为神阙、足三里、天枢、脾俞。2.经临床观察试验验证,穴位贴敷治疗泄泻用药、选穴优选方案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