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在对集体记忆的研究中认为,“过去”不是被保留下来的,而是在“现在”的基础上被重新构建的。人们永远无法在不同的时间走进同一条河流,“过去”也不可能原封不动的被保留下来,它受“现在”种种社会因素、价值观念的制约与影响,在与“现在”的纠缠中被重新构建。但“过去”的形式或许在发生变化,却仍有内在本质中无法改变的东西,这些“不变”的成分,是对“过去”最原本的保留。本文正是基于哈布瓦赫集体记忆研究中的“过去”重建理论,对我国报刊1992—2016年间的“慰安妇”新闻报道进行研究。俄罗斯著名历史学家克柳切夫斯基有句名言:“如果丧失对历史的记忆,我们的心灵就会在黑暗中迷失”。这句话正是在提醒着世人“铭记”的意义,记住历史才能更好地前进,“慰安妇”记忆对于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段历史是我国无法抹去的民族印记,它时刻提醒中国人民“勿忘国耻”。在“慰安妇”集体记忆形成的过程中,媒体的记忆建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媒体对于历史事件、对于历史事件的当事人的命运的描述,媒体对于当前事件的报道,是国家和民族记忆的重要构建机制。通过媒体报道的框架,能够了解中国以及各国人民如何看待“慰安妇”事件,对“慰安妇”问题有何诉求,了解“慰安妇”集体的现状,以及各国对“慰安妇”问题持怎样的处理态度,从而解释清楚媒体到底是如何建构以及建构了怎样的“慰安妇”集体记忆。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让“慰安妇”集体记忆和这段历史被永远铭记,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录重现,也是对“慰安妇”集体最基本的尊重与保护。本研究截取峰值期具有代表性的“慰安妇”相关报道,通过对不同文本和相关事件的分析,将个案的具体内容和话语分析相结合,从内容和形式上讨论媒体如何建构、建构了怎样的“慰安妇”集体记忆。通过对报道的查阅,笔者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研究归纳我国报刊对“慰安妇”集体所进行的媒体记忆建构。第一部分“媒体记忆的历史变迁:‘慰安妇’报道的出现与阶段性发展”,按照时间顺序,对不同历史阶段的“慰安妇”报道情况进行整体再现,分析不同时期相关报道的表现形式、内容呈现。第二部分“媒体记忆建构的主体形象:经历悲惨命运的‘慰安妇’”,主要侧重描写报道中“慰安妇”的命运转折及悲惨经历,再现“慰安妇”的个人际遇。第三部分“媒体记忆建构的基本主题:日军在‘慰安妇’问题上的罪行”,分别从日军对“慰安妇”制度的设立实施、“慰安妇”制度中人性扭曲的暴行及其对自身罪行的掩盖举措三个角度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媒体记忆的现实所指:‘慰安妇’的维权行动与日本设置的障碍”,则是对报道中“慰安妇”开展的维权行动、维权过程中得到的支持以及日本政府对维权行动设置的种种障碍做了具体的阐述。研究发现,我国报刊在“慰安妇”集体记忆的建构中,大都站在国家话语的框架内,注重对民族性集体意识的刻画,这使其与国家意识保持同步。报道中“慰安妇”个人经历的再现,描绘出“慰安妇”集体所遭受的非人待遇,其中“慰安妇”相关事件的记载,均可作为日本帝国主义在二战期间所犯罪行的证据。同时,报道通过后期“慰安妇”们的维权行动,塑造了“慰安妇”大娘们勇敢面对人生、追求正义的坚强形象。报道中世界各国对“慰安妇”维权的支持以及对日本这一历史罪行的谴责,也充分表明了“慰安妇”集体是正义维权。总体来看,整个建构过程在事态发展、社会舆论进程的推动下,由隐匿到彰显,由被动到主动,一直在尽可能的将“慰安妇”集体的这段“过去”重新展示在世人面前,让这段历史被每个历史时期的人们铭记,被“现在”铭记。